从军行
年少良家子,投身事西北。
金鸣鬭马嘶,萧萧短兵发。
夜战祁连山,断甲溅腥血。
番部带箭降,番酋连阵没。
勒功纪燕然,椎鼓归汉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轻有为的青年,投身国家大局守护边疆。
战斗号角与马匹嘶吼相应和,短兵相接紧张气氛骤起。
夜晚激战于祁连山下,热血抛洒,盔甲断裂。
敌方将士带箭投降,首领接连被击败。
记下赫赫战功如燕然山,鼓舞士气敲鼓庆祝胜利回归故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邹登龙: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 从军行:古代乐府诗的题目,多以描写军旅生活和战争为主题。
3. 良家子:指出身于清白家庭的子弟。
4. 金鸣:金属撞击的声音,这里指的是兵器相碰撞的声音。
5. 斗马嘶:马匹在战斗中发出的嘶鸣声。
6. 萧萧:形容声音凄厉。
7. 短兵:指近战兵器,如刀、剑等。
8. 祁连山:位于今中国甘肃省一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9. 断甲:断裂的盔甲,这里指战场上敌人的遗骸。
10. 腥血:血腥的气味。
11. 番部:指少数民族部落。
12. 带箭降:指敌人中箭投降。
13. 番酋:少数民族的首领。
14. 连阵没:指敌人在战场上阵亡。
15. 勒功:刻石记功,指立下战功。
16. 纪燕然:指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古时为漠北地区的重要山脉。
17. 椎鼓:敲击鼓声,指胜利归来。
18. 汉阙:汉代宫殿门前的楼观,这里代指皇宫。
去完善
赏析
《从军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邹登龙英勇赴国难、威震边疆的豪情壮志。他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投身国防的坚定信念。
首联“年少良家子,投身事西北”,形象地展示出诗人的年轻、志壮和家国情怀。他用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宁,他选择投身军旅,奔赴祖国的西北地区。
颔联“金鸣鬬马嘶,萧萧短兵发”,则生动地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场上的金属撞击声和马匹的嘶叫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紧张感。在这场战斗中,战士们挥舞着短兵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去。
颈联“夜战祁连山,断甲溅腥血”,进一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勇敢。在黑夜笼罩的祁连山上,战士们浴血奋战,甲衣断裂,鲜血飞溅。尽管面对生死考验,但他们毫无惧色,顽强抵抗外敌入侵。
尾联“番部带箭降,番酋连阵没”,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敌军首领及所属部队纷纷被歼灭或投降。这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的边疆,也展示了诗人及其战友的无畏精神和出色指挥才能。
全诗以激情昂扬的笔调颂扬了英勇的战士和他们在疆场上的卓越表现。诗中的描绘极富感染力,使人不禁联想到汉朝将士为国立功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邹登龙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大约在公元745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鼎盛,军事力量强大,对外战争频繁。
诗人邹登龙,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擅长诗文。他在这一时期因为文才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军队中的文职官员。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仍然渴望投身疆场,为国效力。
在创作这首诗时,邹登龙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已经厌倦了文官的安逸生活,渴望到边疆去建功立业。然而,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担心他在战场上的安危,劝他留在京城。在这样的矛盾和挣扎中,他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场的艰苦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成为了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