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
青楼女儿十五六,翠掠云鬟妙装束。
千金学舞拜部头,新来教得凉州曲。
锦鞯少年被花恼,醉把金钗换香草。
西风楼前秋鴈飞,舞衣狼籍花颠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些是一些古代的诗词,我将它们译为现代白话文:
青楼女子年方十五六岁,翠色的秀发梳妆成云鬟,打扮得十分美丽。
她们花费千金学习舞蹈,向优秀的舞者学习技艺,最近学会了一支凉州曲。
穿着华丽锦衣的少年们陶醉于花前,喝醉了以后竟然用金钗去换取香草。
在西风呼啸的楼阁前,秋天的大雁飞过,舞女们的衣裳散乱,花朵也随着舞动的身姿倾倒。
去完善
释义
1.青楼:古指女子住的高级妓院,也借指青楼女子;此处可能作双关用,寓意歌妓身份的女子。
2.翠掠云鬟:指梳理着翠绿的发型,“掠”意为梳妆,“云鬟”是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3.妙装束:形容装束优美,富有魅力。
4.部头:指舞蹈的领舞者或教练。
5.凉州曲:这里代指西北地区流传的乐曲,如凉州、甘州等地。
6.锦鞯:锦绣鞍垫,常用于马背上,此处用来比喻少年郎。
7.被花恼:受花的诱惑,此处为歌舞酒色的迷人之景所困扰。
8.金钗换香草:以金钗换取香草,喻意享乐之意。
9.秋鴈飞:秋天的雁群南飞,意味着时光的流逝。
10.舞衣狼籍:形容跳舞之后衣服混乱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青楼曲》是一首描绘青楼女子生活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楼女子的美貌、才艺和她们的哀愁。开篇两句“青楼女儿十五六,翠掠云鬟妙装束”,通过形容青楼女子的年轻美貌,表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接着的“千金学舞拜部头,新来教得凉州曲”则揭示了她们所学的舞蹈技艺之高,以及与艺术的亲密接触。
然后“锦鞯少年被花恼,醉把金钗换香草”描述了青年男女在酒楼欢愉的场景,然而看似快活的日子却透露着无尽的忧伤。最后“西风楼前秋鴈飞,舞衣狼籍花颠倒”则暗示了这种欢乐场面的短暂与无常,表现出诗人的深思熟虑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楼曲》是明朝诗人邹登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此诗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
邹登龙,本名邹铉,字昭子,号青楼先生。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尤以诗词歌赋闻名遐迩。然而命运多舛,屡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这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心声。
在《青楼曲》这首诗中,邹登龙描绘了一幅繁华的城市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青楼女子的悲惨命运,官吏的贪腐等。这些都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总的来说,《青楼曲》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文思想活跃、社会问题凸显的时代。邹登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