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洪河相绵缠,嘉宅良可卜。
苍松荫长蹊,丛梅馥四屋。
过庭白水流,飞鸣漱寒玉。
游目俯灵景,抱杖委繁俗。
长吟畅幽怀,理琴展清曲。
岂不企凌厉,而乃伤局促。
吉士抗遐踪,幽幽聚灵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洪流交织盘绕,美好家园适宜选择。
苍翠松树覆盖漫长小径,梅花簇拥着四周的房屋。
白水穿过庭院流淌,鸟儿飞翔嬉戏在寒冷的玉上。
举目俯瞰美景,手持拐杖抛开繁杂世俗。
长吟抒怀,理顺琴弦演奏清新乐曲。
岂非期望高远,却仍受困于狭小空间。
才子向往远方踪迹,聚集于此寻觅灵魂族群。
去完善
释义
《咏怀》邹登龙
1. 洪河:黄河的别称。这里代指家乡之地。
2. 嘉宅:美好的住宅。
3. 良可卜:非常适宜居住的地方。
4. 苍松:青翠的松树。
5. 荫:遮蔽阳光。
6. 长蹊:很长的道路。
7. 丛梅:茂密的梅花树。
8. 馥:香气浓郁。
9. 四屋:四面八方。
10. 过庭:经过庭院。
11. 白水:清澈的水。
12. 飞鸣:鸟鸣声。
13. 漱:洗涤。
14. 寒玉:冰冷的玉石。这里指瀑布。
15. 游目:浏览景物。
16. 俯:向下看。
17. 灵景:优美的景色。
18. 抱杖:拿着拐杖。
19. 委:抛弃。
20. 繁俗:繁杂的世俗事务。
21. 长吟:尽情地吟唱。
22. 畅:畅快。
23. 幽怀:深远的情怀。
24. 理琴:弹奏古琴。
25. 清曲:清雅的音乐。
26. 岂不企:表示并非不希望。
27. 凌厉:形容志向高远。
28. 而乃:然而却。
29. 伤:感到烦恼。
30. 局促:拘谨。这里指诗人受到现实环境的束缚。
31. 吉士:有德行的人。
32. 抗:高扬。
33. 遐踪:远大的踪迹。
34. 幽幽:深远的样子。
35. 聚灵族:聚集了众多贤能之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与诗人情志的诗歌。开篇以“洪河相绵缠,嘉宅良可卜”起笔,展示出河流蜿蜒、住宅美好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祥和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苍松荫长蹊,丛梅馥四屋”描述了青松绿树、梅花馥郁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眷恋之情。
诗歌随后出现的“过庭白水流,飞鸣漱寒玉”两句,通过流水和飞鸟的生动形象,使得画面更具动态感,展示了诗人出游时愉悦的心情。诗人紧接着感慨道:“游目俯灵景,抱杖委繁俗。”这两句表现了他投身于壮丽美景中的喜悦,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暂时忘却。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畅游山水之间舒畅心怀、抚琴抒发高洁志趣的情意,充分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诗人提出了“岂不企凌厉,而乃伤局促”的观点,流露出他对壮志凌云的追求和对现实所限的无奈之感。
最后两句“吉士抗遐踪,幽幽聚灵族”,则表达了诗人对贤才聚集、共赴凌云的美好愿景,使整首诗收束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中。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既表现了诗人沉浸其中的悠然自得,又传达了其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使得诗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是清代诗人邹登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康熙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诗人以关注民生、抒发个人情怀为主题,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邹登龙在这个时代,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的文人墨客,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邹登龙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在《咏怀》这首作品中,邹登龙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他通过对“雁”、“云”、“月”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咏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年间,邹登龙在这一时期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在《咏怀》这首作品中,他以自然景物为寄托,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