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白云
山上有白云,浮阴翳阳光。
亭亭飒缤纷,出岫高飞翔。
飞翔长在望,远匪千里隔。
莫以秋风来,吹散无踪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有白云飘荡,轻盈地遮住阳光。它们挺拔的姿态犹如繁荣的花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从山中升腾而起,飞向高空。这些白云翱翔在天际,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却仿佛触手可及。别让那阵阵秋风到来,吹散了它们,使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去完善
释义
1. 山:这里指的可能是作者所看见的山。
2. 白云:指的是在山上的白色云朵。
3. 浮阴:漂浮在阴暗处的云朵。
4. 翳:遮蔽、掩映的意思。
5. 阳光:这里的阳光被云朵遮住,故言"翳阳光"。
6. 亭亭:高耸的样子。
7. 飒缤纷:形容白云多而乱。
8. 出岫:从山中出来。岫,山峰。
9. 高飞翔:指白云在空中飘荡。
10. 飞翔长在望:看到的白云始终处于视野之中。
11. 远匪千里隔:距离虽远但感觉不到远离。
12. 莫以秋风来:不要让秋风来。
13. 无踪迹:指白云消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间云景图。首句“山上有白云”开门见山,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山上的白云。接下来的“浮阴翳阳光”则生动地描绘了白云在阳光下的阴影,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云朵的轻盈与飘逸。
第三句“亭亭飒缤纷”进一步渲染了白云的形象,“亭亭”一词形象地表现了云朵的优雅和端庄,而“飒缤纷”则强调了云朵的形状和色彩。紧接着的“出岫高飞翔”更赋予了白云生命力和动态感,使其犹如仙鹤般翱翔于天空。
第五句“飞翔长在望”写出了诗人对白云无尽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莫以秋风来,吹散无踪迹”则表达了诗人对白云消逝的担忧,他希望这美好的景象不要因秋风的到来而消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山上有白云》,作者是明朝的邹登龙。这首诗创作于明神宗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正值明朝中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严重。
诗人邹登龙当时正值壮年,官至福建监察御史。他在任期间,目睹了民间疾苦,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邹登龙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然而,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诗人也意识到时代动荡、百姓困苦的现实。因此,这首诗既是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