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行人十年归不得,夜上戍楼看明月。
楼中星斗连太白,楼外关山鴈飞绝。
鴈飞绝,归不得,镜里青蛾怨离别。
前年出幽燕,明月何团圆。
去年上祁连,明月复婵娟。
月明照我长枕戈,胡儿未灭将柰何。
凭谁寄书问常娥,征衲不来霜霰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离家十年难归来,夜晚登上戍楼望明月。
戍楼内星辰连接太白金星,戍楼外是关山,大雁飞过不再回来。
大雁飞过不回来,难以归家,镜子里的美女哀怨离别。
前年离开幽燕之地,何时才能见到明亮的月亮?
去年来到祁连山,又见明月照耀之下美好如常。
月亮明亮照亮我的长枕和戈矛,胡人还未被消灭该怎么办?
谁能帮我寄信询问嫦娥,远方的征夫为什么还没有归来,因为霜降和雪霰的缘故吗?
去完善
释义
1. 关山月:古代乐府诗题,描写边塞戍楼的月色。
2. 邹登龙: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文泉,号白云山人,广东南海人。
3. 行人:指戍边的士兵。
4.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5. 星斗连太白:指天上的星星与太白金星相接。
6. 关山:指边关的崇山峻岭。
7. 雁飞绝:大雁飞过,比喻远离家乡。
8. 青蛾:青年女子,这里代指思妇。
9. 幽燕:中国古代北方地名,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10. 祁连:中国西部山脉,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11. 婵娟:形容月色明亮。
12. 长枕戈:长时间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13. 胡儿:指北方少数民族。
14. 将柰何:怎么办。
15. 常娥:即嫦娥,相传为后羿之妻,因偷吃不死药而升天成为仙女。
16. 征衲:指戍边的士兵。
17. 霜霰:指秋冬的霜雪。
去完善
赏析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邹登龙的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全诗通过对戍楼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辛勤守卫的同情和敬意。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人以“行人十年归不得”开篇,点明了戍边将士离家出征、长期未能回乡的艰辛处境。这里的“行人”指的就是戍边的士兵,他们因为战争无法回家,与家人离别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这种离愁别绪在夜晚登上戍楼时显得更为强烈。
紧接着,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示出戍楼的景象:星斗闪烁,太白金星熠熠生辉;而楼外则是苍茫的关山,鸿雁南飞已尽。这些景象渲染了一种孤独、肃杀的氛围,更加衬托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而后,诗人将镜头转向戍楼中的将士们。他们因为长久的离别,只能借镜子里青蛾的面庞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里“青蛾”通常指的是女子,在这里代指戍楼将士们的妻子或心上人。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讲述了戍楼将士们在不同地方的战斗经历:前年在幽燕之地,去年又转战祁连山。虽然明月依旧圆满如盘,但他们的战斗生活却充满艰苦和危险。其中,“明月复婵娟”一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将士们坚守岗位的信念。
最后,面对繁重的战事和未平的敌情,戍楼将士们不禁发出感叹:“月明照我长枕戈,胡儿未灭将柰何?”意思是尽管有明亮的月光相伴,他们仍要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迎击敌人。然而,战斗之余,他们也渴望了解家乡的近况,想知道远方的家人是否安好。“凭谁寄书问常娥,征衲不来霜霰多”二句,传达了戍楼将士们期望获得家人平安消息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对胜利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关山月》是南宋诗人邹登龙的一首描绘边疆戍楼的壮丽景色和边防战士豪情壮志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左右的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抗金战争的关键时期,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邹登龙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在这首《关山月》中,邹登龙以关山为背景,通过对戍楼、烽燧、马嘶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边防战士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