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笥山
玉笥凌空后,玄都诏吏仙。
荒坛深覆草,峭壁响流泉。
石洞随龙蛰,金丹许鹤传。
夜深捣药鸟,啼破翠微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笥凌空后,玄都诏吏仙:在玉笥山升空之后,仙界的玄都宫就派遣神仙官吏降临。
荒坛深覆草,峭壁响流泉:荒废的神坛被深草覆盖,陡峭的山壁上流淌着清泉,发出叮咚的水声。
石洞随龙蛰,金丹许鹤传:在山洞中藏着蛰伏的龙,金丹的传说由仙鹤传播。
夜深捣药鸟,啼破翠微烟:夜晚时分,捣药的鸟儿啼叫,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与弥漫的青烟。
去完善
释义
1. 玉笥山:位于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是道教胜地。
2. 玄都:指玉笥山上的道观。
3. 荒坛:荒废的祭坛。
4. 石洞:山洞。
5. 金丹:道家炼制的丹药。
6. 捣药鸟:传说中月宫里的玉兔。
去完善
赏析
《游玉笥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玉笥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以凌空之玉笥开篇,展现出玉笥山巍峨壮观的景象。接下来,他提到玄都的神仙与召吏,突显出玉笥山的神秘氛围。然后描述荒坛、草、峭壁、流泉等景物,展现山间自然风光的静谧和秀美。
接着,诗人通过“石洞随龙蛰”和“金丹许鹤传”两句,表达了自己对道家修炼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神仙可以像龙一样潜伏在山洞里,而长生不老的金丹则可以通过鹤来传播。这种想象富有浪漫色彩,也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最后,诗人以“夜深捣药鸟,啼破翠微烟”结尾,描写了夜晚深山中的场景。鸟儿的叫声打破了山林的宁静,也预示着诗人即将离开这美好的仙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道教精神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玉笥山》是明代诗人邹登龙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一时期是明朝中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发展繁荣。
在创作此诗时,邹登龙正处在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是一位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文人雅士。当时,他在江西任职,闲暇之余,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以抒情怀。据史书记载,邹登龙性格豪爽,才华横溢,交友广泛,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气。
在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商业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也有对新思想的探索。邹登龙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