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江南到处
江南到处,被波光云影,留人行色。昔我来时春正好,舞絮□飞南陌。今日登临,读书斋上,重作凭栏客。清溪毂细,夜来微涨新碧。两岸蘸水浓阴,断虹横障,一带连环璧。林外青山千万叠,雨歇半空犹湿。已倩双鳞,更须灵鹊,先报归消息。归来征袖,尽携千里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水乡,波光粼粼,倒映着云影,留下了旅人的足迹。记得我上次来到这里时,正值春天,柳絮飘舞在城南的小路上。今天我又登上故地,来到了这个书斋,再次成为了倚栏远眺的客人。清澈的溪流潺潺细语,夜晚时分微微上涨,水面更加绿意盎然。河两岸的水面浓荫密布,一道彩虹横跨水面,如同一串连环的碧玉。树林外的青山重重叠叠,雨后天空半明半暗,依然湿润。我已请两条鲤鱼传递家书,还需再拜托灵鹊,提前告知我归乡的消息。等到我回来时,衣袖间一定会带着千里之外的风光和月色。
去完善
释义
1. "念奴娇":词牌名,原是唐朝天宝年间著名歌女念奴演唱的歌曲。
2. "赵善括":南宋词人,字无咎,号知非子,天台(今浙江天台)人。
3. "江南":地区名称,大致包括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
4. "波光云影":指水的波纹反射阳光形成的闪烁光芒和天空的云彩投影在水中的倒影。
5. "留人行色":形容风景迷人,使游人驻足流连。
6. "昔我来时春正好,舞絮□飞南陌":指过去我来到这里的时节正是春天,柳絮飞舞在田野小路上。"□"处字缺失,无法给出确切注释。
7. "今日登临,读书斋上,重作凭栏客":如今登上高处,在书房中再次成为倚靠栏杆观景的人。
8. "清溪毂细,夜来微涨新碧":清澈的小溪变得稍微宽阔,夜晚水位略有上涨,呈现出新的绿色。"毂细"指小溪变宽。
9. "两岸蘸水浓阴,断虹横障,一带连环璧":描述河流两岸树木茂盛,仿佛将水面染上浓厚的阴影;一道彩虹横空出现,好像一串连在一起的玉璧。
10. "林外青山千万叠,雨歇半空犹湿":树林外的青山层峦叠嶂,雨停歇后空气中仍带着湿气。
11. "已倩双鳞,更须灵鹊,先报归消息":已经托双鲤鱼寄书传信,还需要借助神鹊传递归家的好消息。"倩"指请托。
12. "归来征袖,尽携千里风月":返乡途中我将把沿途的风景尽收眼底。"征袖"表示在外游历后的衣袖,这里象征旅途。
去完善
赏析
《念奴娇·江南到处》是南宋词人赵善括的一首描绘江南风光的词作。在词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江南到处,被波光云影,留人行色”,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蓝天白云的影子,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让人陶醉其中。这里的“留人行色”,既指江南美景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观赏,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光的留恋之情。
接着,作者通过回忆昔日游玩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昔我来时春正好,舞絮□飞南陌”,描绘了春天里柳絮飘飞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这里的“□”表示原稿缺失的字,根据上下文推断,可能是“舞絮”或“纷”字。
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登上读书斋、重新成为栏杆边的游客的感受。“今日登临,读书斋上,重作凭栏客”,表现出了作者对江南风光的热爱和对家乡生活的眷恋。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清溪、两岸浓阴等自然景观,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最后,作者借助“已倩双鳞,更须灵鹊,先报归消息”的想象,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提到的“双鳞”和“灵鹊”,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物,象征着幸福和团圆。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吉祥之物的传递,让故乡的亲人早日得知自己即将回家的消息。
整首词通过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绘,以及对自己与故乡之间感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优美的文字之中,而且渗透在每一处细致的描绘之中,让人深受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念奴娇·江南到处》是南宋词人赵善括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权稳定但对外敌侵略却采取保守策略,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这种社会现状无疑对赵善括的词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赵善括生活在南宋期间,作为文人雅士,他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他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因此更多地将情感寄托在诗词歌赋之中。这首《念奴娇·江南到处》正是他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作品,通过描述江南的秀丽风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望和对人民生活美满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南宋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江南地区的民众也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赵善括以婉约的词风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之情。
总之,《念奴娇·江南到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南宋中期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为基础,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国家动乱与个人失意中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