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安寒食

标题包含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阳光照在大路上,春风吹拂着华丽的衣衫。成千上万的马队涌出都城,挤在尘土飞扬的街市中。 不要推脱去吊唁那累累白骨,千年之间总是这样的景象。谁又知道今天的活着的人,前世不会是那些死去的人呢? 只要看看大街上游荡的人们,也可以见到因为车毁人亡而丧生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安: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现指西安一带。 2.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3. 九衢:指京城的大街小巷。 4. 媚罗绮:形容春风吹拂下的丝织品美丽动人。 5. 万骑:指众多骑马的人。 6. 都门:首都的城门。 7. 香尘:芳香而细微的土尘。这里指马蹄飞扬起的尘土。 8. 莫辞吊枯骨:不要推辞去悼念那些死去的人。枯骨,指死去的人。 9. 安知:怎能知道。 10. 昔时鬼:过去的亡魂。 11. 但看:只要看看。 12. 平地游:指在平地上游玩。 13. 摧辀死:指因马匹受惊失控导致的意外死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长安寒食》中,诗人邵谒通过对清明节时的景象描绘,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生命哲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在诗中,他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主题更加突出,意境也更加深远。 首先,诗人通过“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两句描绘了长安城繁华的景象,展示了春日的温暖和明媚。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住死亡的阴影。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以“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描述了清明扫墓的场景,揭示了生命短暂的本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生与死、繁华与凋零进行对比,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的“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更是直接表达了生死轮回的观念。在这里,诗人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命运,或许今日的生者就是往日的逝者。这样的思想使得这首诗的主题变得更加深沉。 最后,诗人以“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收尾,再次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在这里,诗人将人们在平原上的欢娱与死亡进行了对比,警示人们要正视生命的短暂,从而珍惜当下,更好地生活。 总之,这首《长安寒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生命无常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清明节景的观察,引导人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一种深沉而超脱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寒食》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朝中期。 在唐朝时期,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寒食节则更为重要。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禁火冷食,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精神。在这首诗中,邵谒通过描绘长安寒食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 邵谒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目睹了唐王朝的衰落和藩镇割据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许多有才干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重用。邵谒虽然才华横溢,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这使他更加感慨世事的不公。 综上所述,《长安寒食》这首诗反映了邵谒在这个时代的人生际遇和社会现象,以及他对于故乡、国家和个人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