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叹
春蚕未成茧,已贺箱笼实。蟢子徒有丝,终年不成匹。
每念古人言,有得则有失。我命独如何,憔悴长如一。
白日九衢中,幽独暗如漆。流泉有枯时,穷贱无尽日。
惆怅复惆怅,几回新月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的蚕还没有结成茧,就已经装满了一箱子。蜘蛛虽然有丝,但是一整年都无法编织出一匹布。古人的话总是很有道理,得到一些东西就会失去另一些东西。我的命运是什么呢?始终憔悴如一。在繁华的城市里,只有我是孤独的,就像黑夜一样黑暗。流水总有干枯的时候,但贫穷和卑微的日子却看不到尽头。心情忧郁又惆怅,看着月亮一次次升起,却找不到生活的希望。
去完善
释义
1. 春蚕未成茧:春天养的蚕还没有结成茧。
2. 箱笼实:指装满蚕茧的箱子。
3. 蟢子徒有丝:蟢子,一种蜘蛛;徒,仅仅;丝,指蛛丝。此句意为蟢子虽然能吐丝,但最终不能用来纺织成布匹。
4. 有得则有失:有所得到就必然会有所失去。
5. 九衢:纵横交叉的大路。
6. 幽独暗如漆:幽独,指孤独无伴;漆,黑色。此句意为在繁华的城市中,独自一人的心情黑暗如墨。
7. 流泉有枯时:流泉,流动的泉水;枯,干涸。此句意为即使是流动的泉水也有干涸的时候。
8. 穷贱无尽日:穷贱,贫穷低贱;尽日,终日。此句意为贫穷低贱的生活似乎永无止境。
9. 新月出:新月,月初时的月亮。此句指月亮升起,表示时间的推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内心独白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诗人以春蚕为喻,表现出自己对命运的无奈。“春蚕未成茧,已贺箱笼实”象征着个人才智尚未发挥,就已经被社会所束缚,犹如春蚕在还未吐丝成茧之前,就被认为已经有所贡献。
而诗中的“蟢子徒有丝,终年不成匹”则暗示了诗人虽有才华,但始终无法施展,就像蟢子虽然能吐丝,却无法编织成完整的布匹一样。这里反映出社会的严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让有才华的人难以有所作为。
接下来的诗句“每念古人言,有得则有失”,展示了诗人对人世间得失的看法。在他看来,人们追求成功的同时,往往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就如同古代的贤者所言,得到了一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另一些。这种看法反映出诗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通过“白日九衢中,幽独暗如漆。流泉有枯时,穷贱无尽日”这几句表达出自己在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尽管身处繁华的世界,但他仍然感到孤独无比,正如幽暗的角落,被阳光遗忘。他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同流水总有干涸的时候,但自己却似乎永远生活在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自叹》一诗将诗人内心的忧郁、无奈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叹》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在唐代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科场以求功成名就。然而,并非所有才子佳人都能蟾宫折桂,许多士子穷经皓首却难以金榜题名。
在诗中,邵谒自述自己才华横溢,志存高远,无奈命运多舛,多次参加科考都未能及第。这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在《自叹》中得到深刻表达。当时,社会竞争激烈,功名富贵的诱惑使文人墨客们勤奋努力,追求更高的地位。然而,幸运总是垂青少数人,大多数士子最终只能感叹命运无常,壮志难酬。
在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方面,我们要了解的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也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确立,使得众多士人有机会通过读书求取功名。与此同时,由于阶级分化的加剧,士族对平民阶层的压迫也日益严重。这使得平民出身的士子们在寻求出人头地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