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行
龟为秉灵亡,鱼为弄珠死。
心中自有贼,莫怨任公子。
屈原若不贤,焉得沈湘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龟:这里指占卜用的乌龟壳,古人相信它具有通灵的能力。
2. 秉:掌握,具有。
3. 灵:灵性,神奇的力量。
4. 亡:消失,丧失。
5. 鱼:这里指金鱼,因为古代金鱼是用来观赏的,不是用来食用的。
6. 弄珠:玩弄珍珠,比喻追求名利。
7. 贼:心魔,内心的困扰。
8. 任公子:古代传说中的渔夫,他以钓鱼的方式获得了巨大的鱼。
9.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因为自己的忠诚和才华遭到陷害而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自尽。
10. 贤:贤能,有才干。
11. 焉:怎么,为什么。
12. 沉湘水:指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典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运用寓言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人以龟、鱼等物象作为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与贪婪。同时,诗歌通过对比任公子捕鱼的传说以及屈原投江的典故,揭示了善恶有报的道理,告诫人们要反思自己的内心,抵御内心的诱惑,从而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整首诗歌寓情于景,寓意深远,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放歌行》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热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邵谒正处于唐中期,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这使得邵谒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本人也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败,这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在这个时期,士人阶层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愤懑和忧虑。邵谒也不例外,他以《放歌行》为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此外,邵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逐渐衰落,佛、道两教盛行。这一时代背景对邵谒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人生哲理和对世俗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