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下第有感

标题包含
下第有感
古人有遗言,天地如掌阔。 我行三十载,青云路未达。 尝闻读书者,所贵免征伐。 谁知失意时,痛于刃伤骨。 身如石上草,根蔕浅难活。 人人皆爱春,我独愁花发。 如何归故山,相携采薇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人留下话语,天地广阔如掌心。 我已行走世间三十年,青云之路仍未能抵达。 曾听闻读书之人,珍贵之处在于避免征战。 谁能知晓失意的时刻,疼痛犹如刀割筋骨。 身躯如同岩石上的小草,根系浅薄难以生存。 人人都喜爱春天,我却独自在忧愁花朵的绽放。 如何才能回归故乡的山林,共同采摘野菜与薇草。
去完善
释义
1. 遗言:指古人的教导或者格言; 2. 天地如掌阔:以手掌比喻天地的广阔无垠; 3. 行:动词,行走、历经的意思; 4. 三十载:诗人在此虚指多年的意思; 5. 青云路:此处指科举考试后的显贵之路; 6. 达:到达,此处指功成名就之意; 7. 征伐:征战之事,古代是武将的职责,这里指的是要远离战乱的喧嚣; 8. 失意时:指落榜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刻; 9. 痛于刃伤骨:受到的伤害比刀割之痛还要深; 10. 石上草:指生长在石头上的小草,艰难生存的环境; 11. 根蔕浅:草根的枝脉并不发达,喻示生命力的微弱; 12. 爱春:喜欢春天的到来; 13. 愁花发:担心花朵开放的时候; 14. 如何归故山:如何回到故乡的山间生活; 15. 相携采薇蕨:采野菜度日,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因科举落第而产生的深沉感慨。诗人以“古人有遗言,天地如掌阔”开篇,巧妙地化用了古人的豁达智慧,强调了天地的广阔无垠,意在安慰自己失意的内心。然而,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我行三十载,青云路未达”的哀叹与“尝闻读书者,所贵免征伐”的自嘲相呼应,表现了自己对漫长求仕之路的忧虑与无奈。 在描写自己的痛苦时,诗人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之比作“痛于刃伤骨”,形象地描绘了失意的锐痛。紧接着,诗人通过“身如石上草,根蔕浅难活”的比喻,寓示了自身命运的多舛及生存的不易。同时,诗人用“人人皆爱春,我独愁花发”的自我反衬,传达出个人际遇的痛苦和无助。 最后,诗人表达了归隐故山的愿望:“如何归故山,相携采薇蕨。”此处的“薇蕨”象征着自然田园生活,暗示着诗人对摆脱世俗纷扰、寻找精神寄托的渴望。总的来说,这首诗是诗人饱经沧桑、沉浮宦海后的内心独白,体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与人生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第有感》是唐朝诗人邵谒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在诗中,邵谒表达了他科举考试落榜后的感慨和壮志。 邵谒生活在唐朝的繁荣时期,但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许多有才华的人未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邵谒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怀疑,也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满。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创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邵谒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首《下第有感》,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