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日有感

标题包含
春日有感
我心如蘗苦,他见如荠甘。 火未到身者,痛楚难共谙。 但言贫者拙,不言富者贫。 谁知苦寒女,力尽为桑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蘗:通“蘖”,本意指树木被砍伐后再生的新芽,这里比喻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2. 荠:荠菜,草本植物,味道甘甜,这里用来形容他人的看法如同荠菜一样甜蜜美好。 3. 火未到我身者:指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们无法理解痛苦的感觉。 4. 痛楚难共谙:意思是很难让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理解我的痛苦。 5. 但言贫者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总是说贫穷的人是笨拙的。 6. 不言富者贫: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却不提及富人也可能有贫困的一面。 7. 谁知苦寒女:这句是诗人感慨,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贫困女性的艰辛生活。 8. 为桑蚕:用桑叶养蚕的意思,这里是形容女子辛苦劳作,通过养蚕来维持生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邵谒的一首描绘社会现象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感慨。 “我心如蘗苦,他见如荠甘”,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心如蘗苦”意味着诗人自己的内心痛苦如同植物被砍伐一样,而“他见如荠甘”则意味着他人看待这种情况却觉得像吃了荠菜那样甜美。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贫富差距的忧虑。 “火未到身者,痛楚难共谙”,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火未到身者”意味着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贫困的人,他们无法理解诗人的痛苦和磨难。“痛楚难共谙”则表达了诗人认为这些人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他的痛苦。 “但言贫者拙,不言富者贫”,这两句诗句揭示了社会的偏见和错误观念。人们往往将贫困归咎于个人的无能和懒惰,却忽略了财富积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和不义。 “谁知苦寒女,力尽为桑蚕”,这两句诗歌通过描绘一个辛勤劳作的女子形象,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位女子尽管生活艰苦,却仍然努力地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这与那些不了解贫穷真相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有感》是唐代诗人邵谒于贞元年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李适在位,虽然朝政相对稳定,但由于宦官、藩镇和权臣的纷争,国家的政治局面依然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邵谒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文人,对时事深感忧虑。 邵谒在当时虽然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赏识,但他并未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因为出身贫寒而遭受了诸多冷眼。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沉的思考。在这首《春日有感》中,他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与此同时,贞元年间唐朝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诗歌创作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诗人纷纷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邵谒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篇,如这首《春日有感》,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瑰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