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丰
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良畴,安能得稼穑。
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叹息。为供豪者粮,役尽匹夫力。
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天赐予丰收年景,原本担忧贫穷人家粮食不足。贫穷人家没有好的土地,怎能得到庄稼收获呢?贫穷人家打工赚钱输给富裕人家,每天劳累不堪,对着太阳落下发出长长的叹息。为了供给豪门大户的口粮,这些劳动者竭尽全力。天地间不施加恩情,往往只有强者才能得到好处。
去完善
释义
"皇天": 这里指上天, 上帝. "降": 赐予, 赐予的东西. "丰年": 年成好, 庄稼丰收的年头. "本忧": 本意上是忧虑. "贫士": 生活贫困的人, 一般指农民. "食": 吃饭, 食物. "良畴": 肥沃的田地. "安能": 如何能够. "稼穑": 指农业劳动. "工佣": 做零工谋生的人. "输": 送给, 交纳. "富家": 富有或地位高的人家. "日落": 傍晚时分. "长叹息": 深深地叹气. "豪者": 富人. "粮": 粮食. "役尽": 指用尽劳力. "匹夫": 普通百姓. "天地莫施恩": 天地不能施加恩典. "施恩": 给予恩典或帮助. "强者": 强有力的人, 权势大的人. "得": 得到, 获得.
去完善
赏析
《岁丰》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揭示了农民在丰收之年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形象地展示了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那些不劳而获的富人却坐享其成的现状。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强权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岁丰》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繁荣昌盛,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和平繁荣的时期,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诗人,邵谒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的命运。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岁丰》这首诗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在《岁丰》中,邵谒描述了农民辛勤劳动,丰收在望的景象。然而,丰收的背后却是农民的贫苦和社会的贫富差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虽然经济发展,但贫富差距严重,农民的生活仍然困苦不堪。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官员们贪婪无度,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社会现象使得诗人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们的良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岁丰》这首诗是在一个充满矛盾和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丰收景象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表达了他对社会公正和民生改善的强烈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