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女行
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
养蚕多苦心,茧熟他人丝。织素徒苦力,素成他人衣。
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终日著罗绮,何曾识机杼。
清夜闻歌声,听之泪如雨。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
所以问皇天,皇天竟无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穷人家女子命运不好,出身低微又贫贱。家里太穷没人来娶,落得孤独无依靠。
辛勤劳苦地养蚕,茧熟了却被别人抽丝。拼命纺织却苦无结果,织成的布被别人做成衣裳。
反观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子,刚出生就有人疼爱。整天穿着华丽衣裳,何曾见过怎么织布。
深夜听到歌声响起,眼泪不禁如雨而下。她们如何欢愉,我心中却是无尽的苦楚。
于是向苍天求助,苍天却默默无言。
去完善
释义
1. 寒女:贫困的女子。
2. 薄:命运不好。
3. 多贱微:地位卑微,被人看不起。
4. 不聘:不嫁人。
5. 一身无所归:没有依靠的地方。
6. 苦心:辛苦努力。
7. 茧熟他人丝: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利用。
8. 织素:编织布匹。
9. 青楼:指妓院。
10. 才生便有主:出生就有主人。这里指富家女的命运是别人安排好的。
11. 著罗绮:穿丝绸衣服。
12. 机杼:织布的工具。这里代指纺织工作。
13. 清夜:深夜。
14. 问皇天:向上天询问。
去完善
赏析
《寒女行》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五言诗,通过对比寒女与青楼富家女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尖锐矛盾。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寒女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首联“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开门见山,揭示出寒女的命运悲惨,生来就地位低微。接下来的三句通过描述寒女的劳动状况,进一步强调了她的悲惨命运。她们辛勤养蚕、织布,却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
相较之下,“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的青楼富家女则生活优渥,她们每天身着华服,却从未体验过辛苦劳作。听到她们的歌声,寒女不禁泪如雨下,心中充满了痛苦和不平。因为她们不用为生活所迫而从事辛苦的劳作,却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末尾两句中,作者向苍天发问,然而苍天也无法改变这一切。这也是对于封建社会中贫富不均的现象提出质问,揭露了那个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公。这首诗虽简练,但饱含激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女行》是唐代诗人邵谒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懿宗时期(公元859年-873年)。
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生疾苦日甚一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这首诗正是通过对一个农村贫苦女子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悲惨命运。
邵谒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的广东韶州,其人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他曾是一位寒士,后因其诗才而被举荐为官。他的诗歌多抒写个人情志,关心民间疾苦。这首《寒女行》则以其对农村贫困现象的深刻揭示和对贫苦女子的同情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邵谒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同时,朝廷腐败,宦官、权臣把持朝政,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农民饱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困苦。《寒女行》正是通过描绘寒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苦难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