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论政

标题包含
论政
贤哉三握髪,为有天下忧。 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内政由股肱,外政由诸侯。 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 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 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贤明之人把头发梳理三次,只为忧虑国家大事。 孙弘没有开门启阁,丙吉却在询问牛的病状。 国家政务由得力助手分担,地方政务则交给诸侯管理。 只要得力助手能够实施政策,诸侯自然会自我修养。 哪怕一个物事没有得到妥善安排,也会像蚁穴遍布山丘般造成困扰。 别说万木枯死,也不只因一片叶子凋落而宣告秋天到来。 倘若朱云当年不直言进谏,汉朝皇帝终究难以真正自由。 子婴一旦失去了国家,渭水向东依旧悠悠流淌。
去完善
释义
1. 三握髪:指周公旦三次握髪而问政的故事,用以形容一位为国家忧虑的贤能之人。 2. 孙弘不开阁:孙弘,西汉名臣,此处指的是他“开门延士”的故事。不开阁,喻指不广纳贤才。 3. 丙吉宁问牛:丙吉,西汉丞相,此处指的是他在路上看到有人打牛时关心询问的故事。宁问牛,表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4. 内政由股肱:股肱,大腿和上臂,比喻得力助手。此句意为内政由得力的辅佐者负责。 5. 外政由诸侯:外政,地方政务;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统治者。此句意为地方政务由各诸侯治理。 6. 一物不得所:指一样事物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或安排。 7. 蚁穴满山丘:比喻治理不当导致的问题严重。 8. 莫言万木死:不要说所有树木都因秋天而枯萎。这里借用自然现象来比喻国家治理的复杂性。 9. 不因一叶秋:意同上句,强调原因不仅仅局限于一点。 10. 朱云若不直:朱云,西汉人,曾劝谏汉元帝诛杀佞臣石显,未果后被捕入狱。若不直,假如不被冤枉。 11. 汉帝终自由:指如果听从朱云的建议,汉元帝最终会摆脱石显的控制,国家政治得以清明。 12. 子婴一失国:子婴,秦三世,在位仅四十六天即被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此句借子婴失国之事提醒君主治国需谨慎。 13. 渭水东悠悠:渭水,流经陕西省的一条河流;悠悠,漫长无边。此句描述了子婴失国后,渭水依然向东流淌,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车轮不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对国家的忧虑。 首先,诗人以“贤哉三握髪”比喻古代圣贤对国家治理的忧虑,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接着,诗人提到孙弘和丙吉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暗示他们虽有治国之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体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 接下来,诗人提出了他的政治观念:内政应该由忠诚于皇帝的股肱大臣负责,外政则应由各诸侯自主管理。这种内外有别的分治策略,旨在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同时,诗人强调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重要性,否则正如蚁穴毁堤,小问题也可能引发大危机。 诗人进一步指出,国家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运用“万木死”与“一叶秋”的对比,强调要全面分析问题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 最后,诗人提到了两个历史上的事例,一是朱云直言不讳地劝谏皇帝,二是子婴因一次失误导致亡国。这两个例子既表达了诗人对敢于直言者的赞扬,又警示了执政者不能忽视小错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政》是唐朝诗人邵谒的一首政治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93年前后,当时正值唐末乱世,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对时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在这个特殊时期,邵谒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然而,他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生潦倒。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局面日趋腐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政权日益衰弱。在这样的背景下,邵谒创作了这首《论政》,表达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诗中以“鸡鸣犬吠”、“朝朝暮暮”等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