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群宰望江
古人力文学,所务安疲甿。
今人力文学,所务惟公卿。
大贤重邦本,屈迹官武城。
劝民勤机杼,自然国用幷。
但见富贵者,知食不知耕。
忽尔秋不熟,储廪焉得盈。
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
吾道不遗贤,霄汉期芳馨。
一夫若有德,千古称其英。
陶潜虽理邑,崔烈徒台衡。
浊者必恶清,瞽者必恶明。
孤松自有色,岂夺众草荣。
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
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
好去立高节,重来振羽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代文人致力于民生,努力为百姓提供安宁的生活。
现在的文人则把重心放在了公卿贵族身上,追求名利。
伟大的贤人重视国家的根本,甘愿在武城这样的地方屈身做官。
他们劝告百姓勤奋工作,努力织布,这样国家的财富自然就会增长。
但我们看到的富贵人家的孩子,只知道吃,不知道耕耘。
到了秋天,收成不好,国库怎么可能充盈呢?
如果技艺精湛且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那么其内心的公平正义也是必然的。
我们的道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期待他们在天地间留下自己的芬芳。
一个人如果有德行,即使千年之后,人们仍然会称赞他的英勇。
比如陶渊明,虽然只治理过一个小城,但他的名字和事迹流传百世;而崔烈虽然担任过高官,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深。
污浊的人必然厌恶清白的人,眼盲的人必然厌恶光明的人。
就像那孤立的松树,它自有它的绿色,不会被众多的杂草遮盖。
一把刀如果不锋利,怎么能有好的宰牛效果?
一根蚕丝如果不挺直,怎么能发出美妙的琴音?
所以,希望你离开时能树立高尚的品质,再次归来时能够重新振翅飞翔。
去完善
释义
古人力文学,所务安疲甿:古代文人致力于学习,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其中“务”是从事的意思,“疲甿”指的是疲惫的百姓。
今人力文学,所务惟公卿:现在的文人致力于学习,目的是成为公卿。其中“公卿”泛指朝中的大臣。
大贤重邦本,屈迹官武城:有才德的人重视国家的根本,屈就去做武城的官员。这里“邦本”是指国家的根基,“武城”是一个地名。
劝民勤机杼,自然国用幷:劝说百姓勤劳操作织布机,这样国家自然而然就会有充足的财富。这里的“机杼”代指纺织业。
但见富贵者,知食不知耕:只见那些富贵的官僚,只知道享受食物却不了解耕种。
忽尔秋不熟,储廪焉得盈:突然到了秋天收成不好,粮仓怎么能装满呢?这里的“储廪”指储存粮食的地方。
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技艺既然已经掌握得很好,那么处事必定会公正无私。其中“贡艺”指的是献出的技艺,“精苦”形容技艺精湛。
吾道不遗贤,霄汉期芳馨:我的原则是不会遗漏有才能的人,期待你们在官场上建功立业。这里的“遗贤”指的是被埋没的人才,“霄汉”比喻高空,“芳馨”指美好的声誉。
一夫若有德,千古称其英:一个人如果有德行,那么千年之后仍会称颂他的英名。
陶潜虽理邑,崔烈徒台衡:陶潜虽然治理过县邑,崔烈只是担任过高官。这两句话是说有才干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高官。其中“陶潜”和“崔烈”都是历史上的名人。
浊者必恶清,瞽者必恶明:浑浊的人一定讨厌清澈的东西,失明的人一定讨厌光明。这里比喻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必然厌恶有德行的人。
孤松自有色,岂夺众草馨:孤独的松树自有它的美丽,怎么会抢夺其他草的香气呢?这里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必羡慕别人。
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如果一把刀不够锋利,怎么能取得宰牛的称号呢?这里是比喻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取得成功。
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如果丝线不够直,怎么能发出美妙的琴声呢?这里也是比喻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取得成功。
好去立高节,重来振羽翎:希望你去树立高尚的品质,再回来振兴家业。这里的“高节”指的是高尚的品质,“振羽翎”是振翅飞翔的意思,比喻振兴家业。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徐群宰望江》是晚唐诗人邵谒所创作的送别诗。创作时间是公元875年至907年之间,即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唐朝已经走向了衰落,政治腐朽,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战乱。
在这个时期,邵谒的个人经历颇为曲折。他出身寒门,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多次应试不第。他曾游历四方,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但始终未能如愿。他的生活困苦,饱受世态炎凉之苦,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哀愁、愤懑和对现实的批判。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邵谒的这首《送徐群宰望江》抒发了他与朋友徐群分别时的离情别绪。诗人以江水喻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