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万里凭梦归,骨肉皆在眼。
觉来益惆怅,不信长安远。
人人但为农,我独常逢旱。
恶命如漏巵,滴滴添不满。
天末雁来时,一呌一肠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梦里回到家乡,亲人们都在眼前。醒来倍感失落,不敢相信长安离我很远。每个人都去做农民,只有我常常遇到干旱。命运如同破漏的酒器,一点一滴都无法装满。天边的雁子啊,每叫一声都让人肝肠寸断。
去完善
释义
1. 万里凭梦归:指离家很远,只能依靠梦境回到家乡。
2. 骨肉皆在眼:意为亲人都在眼前。
3. 觉来益惆怅:醒来后更加惆怅。
4. 不信长安远:不相信长安离自己很遥远。这里的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借指繁华之地。
5. 人人但为农:人人都只是农民。
6. 我独常逢旱:只有我经常遇到旱灾。
7. 恶命如漏巵:命运悲惨就像漏水的酒器。
8. 滴滴添不满:形容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满足。
9. 天末雁来时:在天的尽头,大雁飞来的时候。
10. 一呌一肠断:每一声叫唤都让人心肠欲裂。
去完善
赏析
《秋夕》是唐朝诗人邵谒的一首五言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感慨。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梦为引子,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
首句“万里凭梦归,骨肉皆在眼”,诗人通过梦境中的千里归来,表达了与亲人团聚的愿望。然而这种愿望只能存在于梦中,现实中的他们却依然相隔遥远。这两句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觉来益惆怅,不信长安远”,诗人从梦境回到现实,发现自己依然无法回到家乡,心中充满了惆怅。他不敢相信长安距离自己如此遥远,这是一种无奈而痛苦的感受。
接着的四句“人人但为农,我独常逢旱。恶命如漏巵,滴滴添不满。天末雁来时,一呌一肠断。”,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述,揭示了自己不幸的命运。其他人只要辛勤耕作,就能有收获,而诗人却总是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生活艰难。这种不公平的命运让诗人感到痛苦,就像漏巵里的水,总是难以填满。最后两句,诗人借大雁的叫声,表达了自己悲伤的心情。雁叫声声,仿佛都在诉说自己的苦难命运,让人深感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是唐代诗人邵谒所作的一首描绘秋夜景象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即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民生疾苦,文人骚客们常借诗歌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邵谒生活在唐末乱世,虽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常以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在《秋夕》这首诗中,邵谒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伤之情和孤独之感。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静谧、月光的柔和以及微风的轻拂,这些意象都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