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日过龙兴观墨池

标题包含
秋日过龙兴观墨池
独登仙馆欲从谁,闻有王君旧墨池。苔藓已侵行履迹,洼坳犹是古来规。竹梢声认挥毫日,殿角阴疑洗砚时。叹倚坛边红叶树,霜钟欲尽下山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来到仙人馆想跟随谁,听说这里有王君过去的笔墨痕迹。青苔已经侵染了走过的足迹,低洼的地方仍然是古代的规矩。在竹梢的声音中辨认出过去挥洒翰墨的日子,殿堂的角落仿佛还能看到曾经清洗砚台的时光。感叹地依靠在神坛边的红枫树下,听到寒霜中的钟声即将消逝,时光缓慢如同山间的迟缓。
去完善
释义
1. 龙兴观:位于长安城东南隅的道教庙观,此处为学习书法的地方。 2. 墨池:相传王羲之在此练书法洗涤砚台的水池。这里用来比喻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高尚品格。 3. 苔藓已侵行履迹:指古老的墨池长满了苔藓,表达出墨池历史悠久且荒废已久。 4. 洼坳:低凹处,形容墨池的形状。 5. 竹梢声认挥毫日:竹梢间传来声音,仿佛能想象到当年王羲之练习书法时的情景。 6. 殿角阴疑洗砚时:意思是殿角的阴凉让人怀疑是否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砚的地方。 7. 红叶树:秋天时叶子变红的树木。 8. 霜钟欲尽下山迟:秋天气候寒冷,山上霜钟将结束,人们下山的时间也显得晚了。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以“墨池”为题,旨在通过墨池这一具体意象展示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深沉情感和对古人的敬仰之情。首句“独登仙馆欲从谁”诗人孤寂的心境以及无奈地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为整首诗铺垫了悲伤的氛围。第二句“闻有王君旧墨池”将主题引入到墨池这一物象上,并揭示了“王君”的身份,即书法家王羲之。第三四句描述了墨池周边的景象:苔藓侵蚀着昔日王羲之行走的足迹,洼地水塘仍遵循古人规定之规。这两句表达了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第五六句用听觉和视觉描绘出昔日王羲之挥洒笔墨的场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墨池、面对秋天时的感想,感叹时光易逝,却无力回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秋日过龙兴观墨池》是唐代诗人李翔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65年,唐懿宗在位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翔正处在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他的仕途顺利,历任多个官职,对祖国的河山充满了热爱之情。他通过对秋日的观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和国家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佛教文化非常兴盛,许多寺庙都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和创作的场所。龙兴观是当时京城长安的一座著名寺庙,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前来游览。墨池则是龙兴观中的一个景点,传说唐代书法家怀素在此洗笔,留下了这一墨迹遗迹。 在这首诗中,李翔通过对秋日龙兴观墨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和国家的思考。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