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方唐卿对月见寄
芒鞋却走荒山道,始觉在家贫亦好。
归来对月思故人,寂寞柴门迹如扫。
故人遗我新诗章,反复幽怀欲倾倒。
恍如明月坠我室,烱烱清光满怀抱。
祗今秋稼已如云,饱意可缓忧心捣。
泼醅酒熟君不来,远思緜緜满秋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脱下草鞋走在荒凉的山路上,才意识到家中贫困也不错。回到家里对着月亮思念老朋友,寂静的小院显得冷冷清清。故友寄来了新的诗篇,细细品味内心涌动的情感难以言表。就像明亮的月光洒在我房间里,光明和温暖充盈胸怀。如今秋收庄稼已成一片金黄,满足了口腹之欲,忧虑的心情可以暂时放下。酿好的美酒等待你来品尝,可是你久久未来,绵绵的思念已经铺满了秋天的草地。
去完善
释义
《次方唐卿对月见寄》是南宋诗人程洵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部分词语注解:
1. 次:依次。
2. 方唐卿:即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担任参知政事时,封魏国公,故有“方唐卿”之称。他是南宋名臣、文学家,尤以田园诗著名。
3. 对月:面对月亮。
4. 见寄:寄给我的。
5. 芒鞋:用稻草编织的鞋子,即草鞋。
6. 却走:再行;又走。
7. 荒山道:荒凉的山路。
8. 在家贫亦好:留在家园虽然贫穷但也很好。
9. 归来:回家。
10. 柴门:以柴木为门的简陋房子。
11. 如扫:像扫过的痕迹一样模糊不清。
12. 遗我新诗章:寄给我新的诗篇。
13. 幽怀:郁结于心的情感。
14. 倾倒:完全表露出来。
15. 恍如:好像。
16. 明月坠我室:明亮的月光照入我的房间。
17. 烱烱:明亮的样子。
18. 清光:清澈明亮的光辉。
19. 满怀抱:整个胸怀。
20. 祗今:现在。
21. 秋稼:秋季的庄稼。
22. 如云:形容庄稼丰收的景象。
23. 饱意:满足的感觉。
24. 可缓:可以减缓。
25. 忧心捣:因忧虑而心如刀割。
26. 泼醅酒:酿制已久的醇厚美酒。
27. 君不来:你不来。
28. 远思:深远的思念。
29. 緜緜:连续不断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荒山道中行走,感受到家的美好,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在赏月时,诗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人,表达了深沉的怀念之情。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人将“明月”比作故人赠予的诗章,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接着,诗人描述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达了心满意足的心情,但在朋友未能共享这喜悦的时刻,仍感到无尽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方唐卿对月见寄》是南宋诗人程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90年前后,当时程洵身处南宋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在这个特殊时期,程洵以文学的力量传递出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感慨。
在诗歌的创作时期,南宋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宋边境,使得江南地区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南宋内部政治腐化严重,党争不断,百姓疾苦无人关心。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对月抒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程洵本人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起伏。他曾担任过多地的官职,但因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在这首诗中,他以“挂冠林下自沉吟”表达了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对友人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一镜分明千里共,今宵江左与天西”传达了对于国家分裂的忧虑以及对团圆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