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故兵部侍郎致仕安定公挽辞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故兵部侍郎致仕安定公挽辞三首 其二
经济期成务,康宁遽引年。 人知三事贵,我爱二疏贤。 金石名儒刻,弓裘孝子传。 国书循吏传,谁在老成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济发展迅速达成目标,人们渴望生活安宁长寿。 大家知道这三件事情非常重要,我敬爱两位贤明的隐士。 金石碑铭上记录了名儒的事迹,弓箭和衣裘则传承着孝道的故事。 史书记载那些廉洁奉公的官吏们,谁又在稳重老成的前列呢?
去完善
释义
【经济】经世济民,指对国家的治理。 【成务】成功事务,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成效。 【康宁】身体健康安宁。 【遽引年】因年高而辞官退休。 【三事】古代官员的三种重要职责,即祭祀、征伐、赋税。 【二疏】指汉代的高士疏广、疏受两兄弟。他们功成身退,回乡安享晚年。 【金石】金属与石头,这里是比喻稳固永恒的事物。 【名儒】有名的儒家学者。 【弓裘】代指优良的家风传承。弓,射箭技艺;裘,珍贵的毛皮衣物。 【国书循吏传】朝廷记载有政绩的地方官员的传记。 【老成】经验丰富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张方平悼念已故的兵部侍郎安定公所写。诗中通过描绘安定公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来表达对这位官员的敬意和惋惜。 首联“经济期成务,康宁遽引年”,表达了对安定公期待成就大事的愿望和迅速退休的事实。其中,“康宁”一词指代退休,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公提前退休的遗憾。 颔联“人知三事贵,我爱二疏贤”,则通过对安定公的赞美来表达对其尊重。诗人认为他具有三种高贵品质,而自己更欣赏他的贤能。其中的“二疏”,指的是西汉时期的两位隐士叔孙通和叔山通,他们隐居山林,以诗赋才情著称。 颈联“金石名儒刻,弓裘孝子传”,则是具体描述了安定公的事迹。“金石”指古代刻在金属或石头上的铭文,这里象征着他所留下的精神和道德遗产;而“弓裘孝子”则寓意着他的孝道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尾联“国书循吏传,谁在老成先”,则暗示了安定公在国家历史上的地位。“国书循吏传”指的是《史记·循吏列传》,这本书记载了一些正直清廉的官员,这里诗人将安定公与之相提并论,暗示他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对安定公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评价,表达出诗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这位逝去官员的深深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故兵部侍郎致仕安定公挽辞三首·其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为悼念已故的兵部侍郎而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国家政局尚不稳定;王安石变法正在展开,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频繁,边疆局势紧张。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张方平的人生经历也相当丰富。他曾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在朝野有着较高的地位。然而,他因与王安石的改革意见不合,多次请求辞职回乡。在与王安石的政策争议过程中,张方平深感忧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位昔日同僚的惋惜和哀痛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