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于湖墓在秣陵
晚出白门下,疲马踏秋色。
钟山度苍翠,慰我远游客。
暮投清泉寺,花草献幽寂。
长廊静无人,落日照西壁。
平生张于湖,万里去一息。
翻然九州外,汗漫跨鲸脊。
乾坤能几时,安用较颜跖。
文章失津梁,所念斯道厄。
夜阑耿不寐,搔首赋萧索。
怀人感西风,翁仲守孤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走出白门楼,疲惫的马儿踏过秋天的景色。
穿过钟山的苍翠之色,抚慰我这远方的游客。
夜幕降临之时来到清泉寺,周围的花草透露着静谧的氛围。
长长的走廊寂静无人,夕阳照在西侧的墙壁上。
回想年轻时的张于湖,万里之遥不过是瞬息之间。
瞬间穿越九州之外,如同漂浮在茫茫宇宙中的鲸鱼背脊。
天地之间能有多少时光流逝,又何必计较容颜和品行呢?
失去重要的桥梁纽带,我们所珍重的事物都陷入了困境。
夜深人静无法入睡,抓着头发叹惋这萧瑟的季节。
怀念那些故人,在西风中感叹时光的流转,翁仲依然守护着孤独的小路。
去完善
释义
1. 白门:南京的别名。
2. 钟山:位于南京市东北,此处代指南京城。
3. 于湖:地名,位于中国湖南省。
4. 张于湖:即张孝祥,南宋著名文学家,字于湖。
5. 九州:古代中国的九个州,此处泛指全国。
6. 汗漫:漫无边际。
7. 鲸脊:鲸鱼背部的形状,这里比喻广阔的水域。
8. 乾坤:天地,这里表示整个世界。
9. 颜跖:颜渊和盗跖,分别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和古代著名盗贼。这里用来表达不同的人生态度。
10. 津梁:渡口和桥梁,这里比喻为人们提供帮助的人或事物。
11. 斯道:指儒家之道。
12. 搔首:挠头,表示思考。
13. 翁仲:石像,这里指守卫墓地的石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吊于湖墓在秣陵”,作者是南宋诗人沈端节。该诗以悼念、缅怀张孝祥(字于湖)为主线,通过对行旅的描绘表达对友人的哀思之情,以及对其文学事业的追思。
第一句“晚出白门下,疲马踏秋色”描述了诗人因悼念张孝祥而离开南京(白门),马匹疲惫地行走在秋日的景色中,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沉重的心情和无尽的哀伤。第二句“钟山度苍翠,慰我远游客”则是通过钟山的绿意给予诗人精神上的慰藉,表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暮投清泉寺,花草献幽寂。长廊静无人,落日照西壁。”诗人借黄昏时分到达清泉寺所见之景,表现出沉痛而又深沉的感情。花草、长廊、落日等景物暗含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悲伤的氛围。
第五、六句“平生张于湖,万里去一息。翻然九州外,汗漫跨鲸脊。”表达了诗人对张孝祥一生的赞美与敬仰。诗人想象张孝祥在天际遨游,如骑鲸而行,象征其才情横溢,志存高远。第七、八句“乾坤能几时,安用较颜跖。”以乾坤比喻人生无常,认为没有必要去比较颜回和盗跖的道德高低,隐含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接下来的第九、十句“文章失津梁,所念斯道厄。”诗人指出,因为失去张孝祥这样的人才,文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第十一句“夜阑耿不寐,搔首赋萧索。”则刻画了诗人夜深无法入睡,暗自为张孝祥和自己的境遇感到忧伤。最后两句“怀人感西风,翁仲守孤陌。”表达出对张孝祥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传递出诗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于湖墓在秣陵》是南宋诗人沈端节创作的一首悼念友人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沈端节作为一位江南文人,生活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于湖先生。然而好景不长,于湖先生在一场病疫中不幸离世,令沈端节悲痛不已。为了表达对友人的哀思和敬仰,沈端节创作了这首《吊于湖墓在秣陵》。
在当时,南宋朝廷虽然偏安一隅,但在孝宗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这个时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随着金兵的侵略和内部腐败问题的加剧,南宋的国力逐渐衰弱,这也为沈端节等人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