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寺
虽向钟峰数寺连,就中奇胜出其间。
不教幽树妨闲地,别著高窗向远山。
莲沼水从双涧入,客堂僧自九华还。
无因得结香灯社,空向王门玷玉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尽管寺庙之间相互毗邻,但其中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
树木并不妨碍闲适之地,而窗户则朝向远处的山峦。
莲池的水源自两个小溪,客堂中的僧人来自九华山。
可惜无法加入这里的灯火社团,只能白白地玷污了王室的门楣。
去完善
释义
1. 钟峰:位于南京的一座山,因其钟声悠扬而闻名。这里借指诗人在游历的寺院所在的山。
2. 奇胜:奇特的景致或胜景。这里指寺庙周边的优美风景。
3. 闲地:闲暇的时光。诗人用“闲地”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高窗:高处的窗户。诗人以此表达登高远眺的愿望。
5. 莲沼:佛教寺庙中的莲花池。这里指的是寺庙里的水池。
6. 双涧:即双溪涧,位于杭州西湖的西边,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里用来比喻寺庙周围的美景。
7. 客堂:僧侣接待宾客的地方。这里用来代指寺庙。
8. 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的“九华还”表示僧人回到寺庙。
9. 香灯社:指佛教徒举办的诵经、燃灯等法事活动。
10. 王门:指寺庙的大门。玷:损害。玉班:指朝官的行列。这里诗人表示自己无法参加香灯社的活动,只能在大门外徘徊。
去完善
赏析
《道林寺》是唐朝诗人李建勋的一首描绘古刹禅寺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座隐逸于山林之间的寺庙的独特风光和深邃意境。
首联“虽向钟峰数寺连,就中奇胜出其间。”开篇即点明诗中的道林寺位于著名的佛教胜地——钟山附近,然而在这众多寺庙之中,道林寺以其独特的风貌脱颖而出。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对比,既突出了道林寺的地理位置,又强调了其独有的魅力。
颔联“不教幽树妨闲地,别著高窗向远山。”则进一步描绘了道林寺的内部景致。绿树掩映下,幽静的小径连接着僧舍和庙宇;而那高处的高窗则面向远方层峦叠嶂的山峰,为寺内僧人提供了眺望风景的好去处。这一联诗在描述景致的同时,也透露出一股隐逸超脱的气息。
颈联“莲沼水从双涧入,客堂僧自九华还。”更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寺内的生活场景。莲花池中的清水来自双涧的汇合,而寺内的僧人则是从遥远的九华山云游归来。这两句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道林寺内外景致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在此短暂驻足时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尾联“无因得结香灯社,空向王门玷玉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加入佛门的遗憾之情。尽管他未能成为道林寺的一员,但却衷心祝愿寺内众人能在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和解脱。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深沉的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道林寺》这首古诗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意境成功地塑造了一座隐逸在山林之中的寺庙的形象。它既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思考之作,让我们在欣赏美好景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林寺》是唐代诗人李建勋所作的一首描绘佛教寺庙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佛寺为主题进行创作。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建勋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曾任朝廷官员,后因厌倦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山林。这一经历使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僧人。在与僧人的交往中,他对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这为他创作《道林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都选择了遁入空门,寻求心灵的慰藉。李建勋也不例外,他在归隐山林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佛学研究中,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纷扰。
综上所述,《道林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既有佛教文化的繁荣,也有社会现实的残酷。在这首诗中,李建勋通过描绘道林寺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超脱和对佛教的信仰,同时也反映出唐朝晚期社会的诸多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