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涿州道中·卢植墓

标题包含
涿州道中·卢植墓
扶风经学授康成,别有卢君得更精。弟子终能蜀国王,先生早与董公争。周身单帛仍埋骨,遣掾清醪漫辱名。后日纷纷祖勖偃,一官未觉北方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扶风的学习,康成的学识更为精通,卢君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最终他的弟子能够成为蜀国的国王,康成先生也早已与董公并肩。虽然身上只有单薄的衣物,仍旧埋骨于此地,派遣手下小吏携带些许酒食,却是默默无闻的名声。在后世的人们纷纷推崇卢勖和偃的时候,对于这一个小小的官员,没有察觉到北方的荣光。
去完善
释义
1. 扶风:地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 2. 康成: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马融的字。这里代指马融。 3. 卢君:卢植,字子干,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和官员,精通经学。 4. 蜀国:即蜀汉,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以刘备为开国皇帝。这里指的是刘备的谋士法正,他是卢植的学生。 5. 董公: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后被王允和吕布等人诛杀。这里指的是董卓之乱时,卢植曾劝谏刘焉不要参与董卓的政事。 6. 周身单帛:指卢植身穿粗布衣物,过着简朴的生活。 7. 遣掾:指派遣下属去办理公务。 8. 清醪:指美酒。 9. 辱名:指名誉受损。 10. 祖勖偃:指效仿前人,努力学习。 11. 一官:指担任官职。 12. 北方荣:指在北方为官的荣耀。
去完善
赏析
本诗通过赞颂东汉经学家卢植及其弟子刘焉、友人董卓等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学说及忠孝仁义的推崇。首联提及卢植的学问源自扶风派,但他将之发扬光大,更加精益求精。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卢植的弟子刘焉最终成为蜀国的君主,以及他早年在政治上的声望可与董卓相抗衡,同时通过“周身单帛仍埋骨”体现了他的廉洁品质,以及“遣掾清醪漫辱名”表明他对名誉的淡薄。尾联以未来的纷乱局势为契机,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涿州道中·卢植墓》是清朝诗人朱筠在清康熙年间创作的五言律诗。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号拙庵,江苏苏州人。他因乾隆年间选拔文学侍从而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纂修等官职,并与钱大昕等人一同参与了这些文化事业。 在康乾盛世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朱筠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时,曾有机会游览北方各地名胜古迹。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的诗篇。此次南下游历中,朱筠途径涿州,凭吊了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卢植的墓。卢植是朱筠非常敬仰的历史人物之一,因此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先贤的缅怀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