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
曾快重登黟顶客,又参末席幔亭孙。偶随九曲萍荄质,若记千围楠树根。游意凌云前后海,客躯换骨十三门。人生脱屣谈何易,归去收身且蛰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很快地再次登上了那美丽的山峰,与许多相识的朋友们共度美好时光。我们偶然地在曲折的河流边相遇,就像萍藻一般依水而生;我们回忆起那棵巨大的楠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我们在群山之间自由漫游,感受到了如凌云般的意境;我们的身体也仿佛在经历着一次次的蜕变,就像是穿过了十三道门。然而,要真正放下人生的负担并不容易,我们要学会收敛自己的欲望,让心灵得到休息和恢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出山:本诗的题目,意思是离开山中,来到尘世。
2. 朱筠:清朝时期的一位诗人。
3. 曾快重登:曾经愉快地再次登上。
4. 黟顶:指安徽的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
5. 客:做客的人,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
6. 又参末席:再次参加最后的席位。
7. 幔亭孙:幔亭,是黄山上的一处景点;孙,后代,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作为黄山的后代。
8. 偶随九曲:偶尔随着曲折的山路。
9. 萍荄质:萍,浮萍;荄,草根;质,本质,这里比喻作者自己的境遇如同浮萍和草根一样漂泊不定。
10. 若记千围楠树根:千围,形容楠树的粗壮;楠树根,这里比喻深厚的根基。
11. 游意凌云:游意,游览的兴致;凌云,形容高远。
12. 前后海:指黄山的北海和南海。
13. 客躯换骨:客躯,客居的身躯;换骨,脱胎换骨,这里比喻经过游历,身心得到了升华。
14. 十三门:指黄山的十三座山峰。
15. 脱屣:脱鞋,比喻抛弃世俗的烦恼。
16. 谈何易:谈论起来是多么容易。
17. 归去:回去。
18. 收身且蛰存:收身,收回身心;且,暂且;蛰存,像冬眠的动物那样安静地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出山》是清朝诗人朱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宦海浮沉后,决心退隐山林,回归宁静生活的情感。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
首联“曾快重登黟顶客,又参末席幔亭孙”,表达作者曾经快活地登上山顶,后来又参加幕亭的聚会。这里暗示了作者曾经在官场上的风光与热闹,同时也为后面的退隐铺垫了背景。
颔联“偶随九曲萍荄质,若记千围楠树根”,描述了作者在曲折的仕途中,就像水中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而官场的繁复纷扰,却如楠树的根一般复杂难解。这里的比喻形象生动,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游意凌云前后海,客躯换骨十三门”,表达了作者在游览名山大川时,胸怀壮志,凌云之意油然而生;而在经历过宦海的风风雨雨后,身心疲惫,需要脱胎换骨,重新振作。这两句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尾联“人生脱屣谈何易,归去收身且蛰存”,指出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并不容易;作者决定离开官场,收敛身心,过上隐居生活。这是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山》是清朝诗人朱筠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正值康乾盛世的末期。在朱筠生活的时代,满清政权已经巩固,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国力开始走向衰弱。
在这一时期,朱筠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科举考试失利,一直未能考取功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出山》这首诗中,朱筠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既是作者个人的内心独白,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心声。在诗中,朱筠通过出山这一意象,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