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卓坑

标题包含
卓坑
缘溪忽折俨篷舟,鳞瓦通桥妙略收。几日砂枫辞峡里,一峦烟竹记宣州。卓坑楝子悬如镜,福院蕉阴碧过秋。萦绕何堪情绪乱,莫教好景又盈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溪流,忽然转向小船,鳞状瓦片和连通的桥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峡谷里的沙地枫树告别了几日,宣州的烟雾缭绕和竹林依然记忆犹新。卓坑的楝子像镜子一样悬挂着,福院的芭蕉阴影碧绿过了秋天。周围的环境让我感到混乱和无法忍受,别让美好的景色再次充满我的眼睛。
去完善
释义
1. 缘溪:沿着溪流。 2. 俨篷舟:像帐篷一样的船。 3. 鳞瓦:如鱼鳞状的瓦片。 4. 通桥:连通的桥梁。 5. 妙略:巧妙地略取。 6. 几日砂枫:指沙枫树的黄叶。 7. 辞峡里:离开三峡地区。 8. 一峦烟竹:一座烟雾笼罩的竹林。 9. 宣州:中国安徽省宣城市。 10. 卓坑:可能是指地名“卓坑村”。 11. 楝子:一种落叶乔木。 12. 悬如镜:形容楝子的叶子像镜子一样平滑。 13. 福院:可能是指“福满院”,象征吉祥的地方。 14. 蕉阴:芭蕉树的阴凉处。 15. 碧过秋:形容绿色的芭蕉叶比秋天还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高超的笔法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首联中“缘溪忽折俨篷舟”描绘了沿着溪流行船的场景,而“鳞瓦通桥妙略收”则通过鳞瓦和桥梁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颔联“几日砂枫辞峡里”和“一峦烟竹记宣州”分别描述了离开三峡地区和宣州的风景,其中的砂枫和烟竹代表了秋天的景致。颈联中的“卓坑楝子悬如镜”和“福院蕉阴碧过秋”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展示了卓坑的美丽风景和福院的幽深宁静。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眷恋以及自己情绪的波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卓坑》是清朝诗人朱筠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正值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朱筠本人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曾在朝为官,后因故辞官回乡,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家乡美景的诗篇。 在创作《卓坑》时,朱筠正值人生中年,经历了宦海浮沉,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他回到故乡江苏昆山,看到家乡美丽的湖泊风光,感慨万分,遂以卓坑为题,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在乾隆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虽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民间疾苦依然存在。朱筠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民生问题非常关注。他在诗中描绘的卓坑美景,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民生现状的反映。通过对家乡湖泊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