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蝉

标题包含
秋蝉
日落秋蝉噪柳津,为伤风露咽声频。 送晴送雨江亭外,偏感舟行晚泊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永颐(1840年-1901年),法号“释永颐”,俗名“李瑞清”,字“少白”,号“梅痴”,又号“清道人”,中国清朝末年著名画家、书法家。 释永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词书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夕阳西下时,秋蝉在柳树枝头鸣叫,似乎是因受了风寒露水而不断地哽咽出声。天气时晴时雨,江边的凉亭外,最让人感伤的莫过于晚泊舟船中的人们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日落:太阳落下地平线的时候,一般指傍晚时分。 2. 秋蝉:秋季的蝉,这里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3. 柳津:泛指柳树茂盛的地方。 4. 为伤:因为感到悲伤或哀愁。 5. 风露:风和露水,这里指秋天的气候。 6. 咽声频:指蝉鸣声音低沉且频繁。 7. 送晴送雨江亭外:形容天气时晴时雨,变化无常。 8. 偏感:特别能够感受到。 9. 舟行晚泊人:在江河上漂泊的行船者。
去完善
赏析
《秋蝉》是唐代诗人释永颐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诗中以秋蝉为主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日落秋蝉噪柳津”,描述了在秋天的黄昏时分,太阳即将落山之际,一只秋蝉在柳树边鸣叫的情景。这句诗通过对比夕阳和蝉鸣,突出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调。 次句“为伤风露咽声频”,进一步描绘了秋蝉因受到风露的影响而发出的哀鸣。这里的“风露”象征着自然的变化无常,也暗示着人生命运的波折。同时,“咽声频”表现了秋蝉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感慨。 第三句“送晴送雨江亭外”,通过描述江边的亭子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这里的“送晴送雨”意味着自然界的变化多端,与人的命运相呼应。诗人以这一景象为背景,进一步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最后一句“偏感舟行晚泊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舟行晚泊的人的观察,表达了对孤独、漂泊和无奈的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里的“偏感”表示诗人在面对自然景象时所产生的独特感悟,突显出诗人对生命体验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蝉》是宋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诗歌艺术,受到了广大文人和百姓的推崇和喜爱。 释永颐作为一位僧人,对自然界的感悟尤为深刻。在他的生活中,他经常观察和体验四季变化,感受自然的美好。在这个时期,他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如寺院的兴衰、社会的变革等。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活的感悟更加丰富,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秋蝉》这首诗中,释永颐通过对秋天蝉鸣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是对自然界生命循环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哲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释永颐作为诗人的才情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