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登长干塔
龙盘虎踞争岧峣,长干窣堵当中标。
几年遐想入清梦,秋杪登攀英气飘。
因思此塔屡成坏,相传起自阿育朝。
宿缘土面获今报,八万四千成一朝。
列在中华十有九,惟兹末后名方昭。
自从五凤例遭毁,下逮咸和才可条。
牛停金像既希有,水泛铜趺如默要。
太元末年刘慧达,四顾异气山之椒。
三函中出三舍利,圆正光洁如琼瑶。
数层宝势仅增立,梁诏方且铺根苗。
陈亡火烈复堙坠,兴废岂亦随所招。
伟哉天命集真主,汤霓武旆澄氛妖。
六幽葵藿向尧日,千仞凤凰仪舜韶。
太宗继志符节合,章圣游文金石调。
诗书仁义溢庠序,佛老余教通逍遥。
祥符庚戌感光瑞,累岁九成凌紫霄。
迄今八十有二载,香火瞻奉倾齯髫。
群公偕我蹑危级,放身物外情何超。
心闲不逐去帆动,量廓那知空界辽。
奇峰万点逼冬瘦,江水九道来迢迢。
共欣华旦此缘胜,大千永峙为津桥。
兴余更就竹闲饮,妙音盈耳成长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高塔的所见所思,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历史和宗教的变迁。以下是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龙蟠虎踞争夺高峰,长干窣堵是中心地标。
多年来我在梦中想象这个地方,秋天末尾攀登时充满了英气。
我想这座塔经历了很多次损毁与重建,传说中始于阿育王时代。
宿世因缘让我有幸在此修行,八万四千个心愿一朝实现。
在中国十大塔中排名第九,唯有这个名字最出名。
自从五凤楼被毁,直到咸和年间才能再次修建。
稀有金牛停止后留下了金色佛像,水中的铜趺沉默无言。
太元末年刘慧达在此,环顾四周感觉有神秘气息在山巅缭绕。
三函中出现三颗舍利子,圆润光亮如琼瑶。
几经波折,只增加了几层,梁代的皇帝刚刚建立起根基。
陈朝灭亡后火焰又熄灭,兴衰难道真是命中注定?
伟大啊,天意聚集的真主,如同汤祭武旗扫除妖氛。
尧舜之治下的向日葵和高崖上的凤凰,尽显和谐。
太宗继承遗志,宣扬儒家文化;章圣则在文学书法方面很有造诣。
诗书仁义的内涵在学堂里传播,佛教道教的教育则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
祥符庚戌年有感于光明吉祥之事,连续多年稳步攀升至天空。
至今已经有八十二年了,烧香拜佛的人们络绎不绝。
我们一群人登上险峻的台阶,置身其中,情感超脱。
心境平和不去追逐远方的船帆,心胸宽广不会觉得世界辽阔。
奇峰峻岭,江边风景尽收眼底;冬日暖阳照耀着蜿蜒流水。
共同庆祝这美好的缘分,宇宙永恒不变,成为我们的依靠。
兴致之余,我们还在竹林间品酒,美妙的音乐充斥耳边,汇成优美的歌声。
去完善
释义
1. 龙盘虎踞:指南京地势险要。2. 岧峣(tiáo yáo):高耸的样子。3. 长干(cháng gān):古代南京城中的一个地区,建有古塔。4. 窣堵(sū dǔ):佛教语,塔的梵语音译。5. 秋杪(qiū miǎo):秋季的末尾。6. 阿育朝(ā yù jì):又称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国王,曾建佛塔。7. 宿缘(sù yuán):前世因缘。8. 八万四千:形容数量众多。9. 五凤:汉代皇宫中的五座楼观。10. 咸和:东晋成帝年号。11. 金像(jīn xiàng):佛像。12. 铜趺(tóng fū):铜制底座。13. 太元(tài yuán):东晋孝武帝年号。14. 刘慧达:东晋官员,曾任郡守等职。15. 三函(sān hán):三座石函。16. 舍利(shè lì):佛教徒遗体火化后的遗骨。17. 圆正(yuán zhèng):佛教语,圆满端正。18. 梁诏(liáng zhào):南朝梁代皇帝发布的命令。19. 陈亡(chén wáng):南朝陈灭亡。20. 汤霓(tāng ní):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21. 武旆(wǔ pèi):军旗。22. 六幽(liù yōu):指阴间。23. 葵藿(kuí huò):葵花和藿香,比喻忠诚。24. 尧日(yáo rì):唐尧时代。25. 舜韶(shùn sháo):舜时的音乐。26. 太宗(tài zōng):唐太宗李世民。27. 章圣(zhāng shèng):北宋章献皇后。28. 祥符(xiáng fú):北宋真宗年号。29. 九成(jiǔ chéng):九成宫,位于陕西麟游。30. 庚戌(gēng xū):干支之一。31. 石像(shí xiàng):石制的佛像。32. 妙音(miào yīn):美妙的音乐。33. 竹闲(zhú xián):竹林之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长干塔的敬仰之情。首联描绘了长干塔的雄伟壮观,象征着龙的盘踞与虎的雄踞,表达了诗人对古塔的赞美;颔联通过描写秋天登上长干塔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豪放之情;颈联则通过讲述长干塔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其历史的感慨。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从多个角度描述了长干塔的特点,如牛停金像、水泛铜趺等,同时引用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太元末年刘慧达的故事,以及佛教中的重要教义,如舍利子的出现,表达了对长干塔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讲述太宗、章圣等人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精神的理解和向往。最后,诗人以自己登上长干塔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七日登长干塔》是明朝诗人黄履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中期,大约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这个时期,黄履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对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但由于官场腐败,他对现实充满了不满。这种情绪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如《二十七日登长干塔》这首诗歌。
在诗中,黄履以登长干塔为契机,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他通过对塔的描绘,传达了深沉的哲理思考,体现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感悟。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些都反映了他在这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