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子功行次白鹭洲见寄
已隠南山雾,聊经白鹭洲。
初闻未得见,怅望登高楼。
空城凝寒云,目极徒离忧。
咫尺邈千里,此夕如三秋。
何当侵星来,樽前得诗流。
一饮诗百篇,同销万古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已在南山云雾中隐匿,姑且经过白鹭洲。
最初听闻未能见到,惆怅地登上高楼远望。
空城的寒冷凝聚成云,远远望去,徒增离别忧伤。
近在咫尺却仿佛相隔千里,今宵犹如三年之别。
什么时候才能在星光下到来,在酒杯前得到诗人的陪伴?
一次畅饮便能写出百篇诗篇,共同消解千年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已隠":指已经隐居。
2. "南山":这里可能指的是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秦岭山脉北麓。
3. "聊经":意思是短暂地经过。
4. "白鹭洲":白鹭洲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的赣江中,因白鹭鸟在此栖息得名。
5. "初闻未得见":意思是说听说了但还没有见到。
6. "怅望":形容失望、惆怅地望着。
7. "空城":这里可能是在描述诗人的居住地或某种意境。
8. "凝寒云":意思是寒冷的云雾凝结在空中。
9. "目极":用眼睛尽力看。
10. "徒离忧":只能徒增离别的忧伤。
11.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意指双方之间本来很近,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感觉相隔甚远。
12. "三秋":古人以孟秋、仲秋、季秋为一秋,“三秋”泛指时间漫长。
13.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14. "侵星":拂晓时分。
15. "樽前":在酒杯前,指一起喝酒的时候。
16. "诗百篇":形容诗人写作能力强,可以迅速创作出许多诗篇。
17. "同销":共同消除。
18. "万古愁":指深远的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未能相见时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以“南山雾”隐喻自己的隐居生活,而“白鹭洲”则是友人的所在地。在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听闻友人之消息后的期待和失望,以及因相隔遥远而无法相见的无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与友人相聚的渴望,希望通过饮酒赋诗来消解这长久的思念之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在这段时间里,苏轼担任礼部尚书,负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他的弟子黄履此时也来到了京城,二人交往甚密。子功是黄履的字。当时苏轼刚刚被贬谪到广东惠州,在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次韵酬子功行次白鹭洲见寄》,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宦海风波的感慨。
黄履此时期的生活跌宕起伏,他早年因文采出众受到苏轼赏识,在京城结识了苏轼、苏辙等名士,但随后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被贬为江西路转运判官。后来随着政局的变化,他又得以回到朝廷,先后担任吏部郎中、国子监祭酒等职,并在苏轼门下深造。
在创作这首诗时,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党争的高潮期。当时新党领袖王安石推行新法,与保守派苏轼等人产生激烈冲突。元祐年间,旧党上台,苏轼得到重用,但由于其性格直率,又遭排挤。这种政治氛围对黄履的影响也很大,使他对官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次韵酬子功行次白鹭洲见寄》,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