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一月十日同谒惠烈庙

标题包含
十一月十日同谒惠烈庙
山北迢迢十里余,使华联辔谒神居。 吴朝崇构飞虫后,梁帝停焚骤雨初。 松盖交阴垂道路,棠枝孤秀耸庭除。 太平应祷邦人頼,惠烈新加益显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山向北延伸十多里远,使得我们并驾而行去拜谒神灵所居住的庙宇。 在吴朝时期修建的飞虫庙之后,梁帝停止了焚烧,迎来了初雨。 松树伞盖交错遮盖了道路,棠树枝干独特地挺立在庭院中。 太平盛世的人们依赖祈祷,神的恩泽和伟业更加彰显。
去完善
释义
1. 山北:指山的北面。 2.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3. 使华:使臣,此处指作者黄履。 4. 联辔:骑在马上的人并排而行。 5. 谒:拜见。 6. 神居:指神灵居住的地方,即庙宇。 7. 吴朝:指春秋时期的吴国。 8. 崇构:高大的建筑。 9. 飞虫后:比喻战争之后。 10. 梁帝:指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11. 停焚:停止战争。 12. 骤雨:突然下的雨。 13. 松盖:松树冠顶,比喻枝叶繁茂。 14. 交阴:相互遮蔽,形成阴影。 15. 棠枝:棠梨树枝。 16. 孤秀:独自挺拔,与众不同。 17. 耸庭除:耸立在庭院中。 18. 太平:国家安宁。 19. 应祷:响应祷告。 20. 邦人:本国人。 21. 頼:依靠,依赖。 22. 惠烈:恩德功勋。 23. 新加:新增,新封。 24. 显:显著,明显。 25. 欤: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使者一同前去祭拜惠烈庙的情景。首句写距离之远,表现出诗人的虔诚之心。次句以“使华联辔”暗喻使者众多,突显朝廷对祭祀的重视。接下来诗人通过吴朝和梁帝的例子,表达了人们对神的信仰和期待。接着诗人描述了庙宇周围的景色,松树、棠枝掩映,给人一种肃穆而又生机勃勃的感觉。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惠烈神灵的敬仰之情,并祈愿国泰民安。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黄履所作,创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十一月十日。当时黄履任建康府通判,与同僚们一起拜谒惠烈庙。 黄履出生于北宋末年,历经靖康之乱,家国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南渡后,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期盼国家统一。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腐败严重,使得黄履对时局深感忧虑。在任建康府通判期间,他关注民生疾苦,积极为百姓谋福祉。 绍兴年间,宋金两国局势紧张,战争频仍。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达成和平协议,但北方领土丧失,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黄履忧国忧民,希望通过拜谒惠烈庙,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安宁、百姓安康。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