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若愚登宝公塔
宝塔登题称逸材,云关岫幌半天开。
独龙下峙钟形峻,灵鹫旁连翼势回。
翠琰名传千载远,紫金身应四朝来。
十虚含吐真空里,假步移文亦小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宝塔顶峰感受着飘逸的气息,云彩散开,露出山中的美景。一条独龙屹立不摇,雄伟壮观,而旁边的灵鹫却展翅欲飞,气势磅礴。翠绿的石碑记载着千年的故事,紫金色的身体迎接了四个朝代的更迭。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即便只是短暂停留,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脚和顺序作诗或填词。次韵是古代文人墨客推崇的一种唱和方式,要求对原作韵脚、用字甚至结构进行模仿,以展示才华并表达对原作的认可。
2. 和:古汉语中,“和”有唱和的意思。在诗词创作中,和一首诗是指按照原有的韵律和内容创作相同主题的诗篇,以表达敬爱和赞美之情。
3. 若愚:作者的朋友或同仁的名字,在此处为诗的题目之一。
4. 宝公塔:塔名,可能是一座寺庙或者书院的标志性建筑。
5. 云关岫幌:指云雾环绕的山峰和峻岭。关和岫都是山的意思,幌表示模糊不清。
6. 独龙:可能指的是独龙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
7. 钟形峻:形容地形像钟一样险峻。
8. 灵鹫:即灵鹫山,又称“鹫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缘会稽山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9. 翠琰:指石刻碑铭。翠意为绿色;琰为玉石。
10. 紫金身:指传说中紫金色佛像。
11. 四朝:指四个朝代。具体指哪四个朝代,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12. 十虚: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十个抽象概念。这里用来形容广大无边的空间。
13. 假步移文:化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之意。意思是即使是以模仿的方式写文章,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诗人以“宝塔”为主题,描绘了登山望远的景色。登上高处,仿佛打开了通往天空的大门,让人感受到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里借用了“云关岫幌”这一形象的意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云层之中,俯瞰大地。
颔联:诗人观察周围环境,用“独龙”、“灵鹫”等景物加以描绘。这两句的意思是,宝公塔犹如一条独龙盘踞在地,而灵鹫山则环绕在它的旁边,形成了独特的地形。这体现了诗人对地形的敏锐观察能力。
颈联:诗人提到宝公塔的悠久历史和珍贵地位。“翠琰名传千载远,紫金身应四朝来”表达了尽管时光流逝,但宝公塔的名声仍然流传千古,其尊贵地位更是得到了四个朝代的认可。
尾联:诗人收尾时,以“十虚含吐真空里,假步移文亦小哉”作结。这两句意指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文学巨匠,他们所描述的景象也是微不足道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和若愚登宝公塔》是宋代诗人黄履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68年前后,即北宋时期。此时正值宋神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黄履在这个时期官至尚书郎,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与友人杨徽之、若愚等人常常在闲暇时光游山玩水,抒发胸臆。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黄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与朋友共游的愉快心情和对古代高僧宝公的敬仰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正是北宋佛教兴盛的时期,许多名僧大师活跃于社会,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公塔即为纪念唐代著名僧人宝志(亦称宝公)而建,塔内收藏有宝公的手迹等遗物。黄履与朋友游览宝公塔时,被其佛法精神深深感动,进而创作了这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