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何山吊胡安定坟和马侯德昌韵
高人迈幽赏,意极千里豁。闲寻水山佳,众景入寥廓。扪萝绝鸟道,竦韘出林末。居然净梵天,金碧焕郛郭。飞构上凌云,日轨度檐角。倒景压重湖,奔雷破宫壑。微径下旁通,晨昏钟鼓合。相传晋何楷,勋业著麟阁。筑室向兹山,深求洞宫脚。尽洗浮华姿,玄默守栖泊。至今香火缘,英灵宛如托。书生仰前修,高堂哦泂酌。遗德俨可师,丹青真炳若。谁怜苍窆间,草树半凋落。粢盛修岁常,加笾无处着。勖哉贤侯心,直欲虎口脱。还将举冠舄,卜吉慰索寞。歆飨惟德馨,吾罍犹可濯。世岂乏雅士,同好卫公鹤。新诗有馀师,衔璧当面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超的人漫步于这片宁静之地,心灵的境界豁然开朗。他们寻找的是山间的美,无数景观融入了这辽阔之境。手攀藤蔓,隔断道路,站在树林的边缘。这里就像一片洁净的仙境,金色的阳光洒在那辉煌的城郭之间。仿佛凌驾于云端之上,太阳轨迹穿越了屋檐一角。重叠的倒影压在宽阔的湖泊之上,奔腾的雷声震破了宫殿的沟壑。小路曲折地通向远方,晨昏之间的钟声悠扬。据说这是晋代的何楷,他的功勋镌刻在麒麟阁上。他选择在这里建筑房屋,深深地寻求那隐秘的宫室入口。洗净一切浮华的姿容,默默地守护栖息之地。直到如今,这里的香火还在燃烧,英灵仿佛还在停留。我们这些书生敬仰先人的修行,在高大的殿堂里吟咏深邃的诗篇。他们的德行可以作我们的导师,真正的画图真实地描绘了他们。有谁怜惜那些苍老的坟墓,周围的草树已经凋零了一半。那祭品已经备齐,但找不到安放的地方。告诫这些贤良的心,它们正从虎口逃脱出来。还要带着举起的帽子和鞋子,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安慰孤独。欣赏那美德的香气,我的酒杯还可以清洗。世间哪有缺乏高雅之士的时候?如同卫公之鹤那样志同道合。新的诗篇里有太多的老师,如明珠般熠熠生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高人:超群脱俗的人。这里指作者本人或跟随作者游览的友人。
2. 迈幽赏:在欣赏幽静的环境中尽情漫游。
3. 意极千里豁:意为视野开阔,心情愉快。
4. 闲寻水山佳:漫步寻找山水美景。
5. 众景入寥廓:众多景观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
6. 扪萝绝鸟道:攀爬在山间小路上,树木丛生,人迹罕至。
7. 竦韘出林末:登上山顶,视野豁然开朗。
8. 居然净梵天:此处景色仿佛仙境一般静谧。
9. 金碧焕郛郭:金色的屋顶在阳光下闪烁,如同城市中的辉煌景象。
10. 飞构上凌云:建筑物的结构仿佛凌空而起,气势磅礴。
11. 日轨度檐角:太阳的影子从屋檐的一角缓缓移过。
12. 倒景压重湖:远处的湖面仿佛被倒映的景象所覆盖。
13. 奔雷破宫壑:形容水流声如奔雷般回响在峡谷之中。
14. 微径下旁通:山间小路曲折蜿蜒,通向四面八方。
15. 晨昏钟鼓合:寺庙的钟声在清晨和黄昏时分响起,回荡在山谷之间。
16. 相传晋何楷:指何楷,东晋时的文人名士,曾在此山居住。
17. 勋业著麟阁:因功绩显著而声名显赫。
18. 筑室向兹山:选择在这座山上修建房屋。
19. 深求洞宫脚:深入探寻洞穴和宫殿的根基。
20. 尽洗浮华姿:抛弃世俗的繁华与虚荣。
21. 玄默守栖泊:保持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22. 至今香火缘:时至今日,仍有香火延续。
23. 英灵宛如托:仿佛能感受到先人的灵魂依然在此地徘徊。
24. 书生仰前修:读书人对前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25. 高堂哦泂酌:在高大的殿堂里咏颂古人留下的诗篇。
26. 遗德俨可师:先贤的德行值得后人学习。
27. 丹青真炳若:描绘先贤事迹的画作犹如光芒四射的瑰宝。
28. 谁怜苍窆间:谁会在意那些被遗忘的古墓呢?
29. 草树半凋落:描述墓地周围的草木凋零景象。
30. 粢盛修岁常:按照传统习俗准备祭品。
31. 加笾无处着:摆放祭品的桌子已经摆满,没有多余的地方。
32. 勖哉贤侯心:勉励大家要有贤明的君主之心。
33. 直欲虎口脱:表示决心要摆脱困境。
34. 还将举冠舄:准备好行装,期待再次出发。
35. 卜吉慰索寞:选择吉利的日子来安慰内心的寂寞。
36. 歆飨惟德馨:祭拜先贤时只看重其美德而非物质享受。
37. 吾罍犹可濯:我的酒器还可以清洗干净,暗示今后仍会继续祭祀。
38. 世岂乏雅士:世间并不缺少志同道合之人。
39. 同好卫公鹤:共同爱好使得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40. 新诗有馀师:新作诗歌中展现了更多的才情。
41. 衔璧当面缚:比喻愿意接受批评和改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游览何山、缅怀胡安定之墓的诗歌。诗人朱晞颜以登高临下的视角描绘了何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胡安定的敬仰之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何山的风景与人文历史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何山的壮观景色,展示了高人迈幽赏的意境。他运用“千里豁”、“众景入寥廓”等词句,强调了何山的辽阔与美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一景象之中。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扪萝绝鸟道”、“竦韘出林末”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何山的险峻和神秘。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净梵天”、“金碧焕郛郭”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胡安定及其墓地的敬仰之情。他借用“飞构上凌云”、“倒景压重湖”等意象,表现了胡安定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同时也传达了对胡安定崇高品德的赞美。
此外,诗人还通过讲述何楷的典故,强调了胡安定在此地的影响力。他运用“尽洗浮华姿”、“玄默守栖泊”等词语,表达了胡安定的人格魅力和对世人的启示。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英灵宛如托”的景象,暗示了胡安定精神的不朽和价值。
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对“谁怜苍窆间”、“草树半凋落”等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胡安定墓地的哀伤之情。他借助“粢盛修岁常”、“加笾无处着”等词语,表达了对于胡安定墓地荒废的忧虑。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勖哉贤侯心”、“还将举冠舄”等情节的叙述,表达了对于胡安定精神传承的期待。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何山风景的描绘,以及对胡安定墓地的哀伤和敬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胡安定精神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关注和责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游何山吊胡安定坟和马侯德昌韵》,为南宋诗人朱晞颜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40年左右。在南宋时期,朝廷腐败、外患严重,民族矛盾尖锐。
在这个特殊时期,朱晞颜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深感忧虑。他与胡安定(即胡瑗)一样关心国家大事,期待重振儒家道统,整顿朝纲。然而南宋朝廷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让他怀才不遇,身心备受打击。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他创作这首诗歌的重要动力。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在当时,理学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思想,而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朱晞颜通过缅怀胡安定等先贤,表达了对儒家道统的坚守和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