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西山夕照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云朵渐渐散去,夕阳映挂在天空,河边的枫叶和芦苇倒映在河水里,显得格外美丽。海鸥、白鹭停歇在水边,牛群和羊群也渐渐回到了草场。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如同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而寒冷的湖水则倒映出晚霞的余晖。烟雾般的暮色中,老树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而昏暗的乌鸦则成为了这美景的背景。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下面是关于这首《普天乐·西山夕照》的注释:
1. 普天乐:曲牌名。
2. 西山:此处具体指的是北京的西山,位于北京市区西部的北京西山山脉,是太行山脉的北端余脉。
3. 晚云收:指傍晚时分,天空中的云朵开始散去。
4. 夕阳挂:形容夕阳挂在天空的景象。
5. 一川:一片。
6. 枫叶:即枫树的叶子,秋季变红,非常美丽。
7. 两岸:指河流的两岸。
8. 芦花:芦苇的花絮,秋季呈白色。
9. 鸥鹭:鸥和鹭,两种水鸟。
10. 牛羊下:指牛羊回到家中休息。
11. 万顷波光:形容水面宽广,波光粼粼。
12. 水晶宫:传说中的龙宫,这里用来形容水中宫殿般的景色。
13. 红霞:红色的彩霞。
14. 凝烟暮景:形容烟雾弥漫的傍晚景象。
15. 转晖:夕阳的光辉。
16. 老树:古老的树木。
17. 昏鸦: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普天乐·西山夕照》描绘了傍晚时分西山的美丽景色。诗人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收”、“挂”等动词,使画面生动活泼,极富动感。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等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乡村画卷。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万顷波光天图画”,表达了山水与天空的融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氛围。接下来,诗人用“水晶宫冷浸红霞”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将现实景色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得整幅画面更具诗意和神秘感。
最后,诗人通过对“凝烟暮景”、“转晖老树”以及“背影昏鸦”的描绘,展现了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为整首词增添了浓厚的乡愁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天乐·西山夕照》是元代文学家徐再思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一时期正值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变革期,文人雅士们多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抒发情怀。
徐再思人生际遇颇丰,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众多志同道合之士,其作品主题多涉山水、田园、离别等题材。在该阶段内,他目击了元代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对人生的意义有着深刻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出人民的呼声和愿望。
在同一时期,元曲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广受欢迎。元曲以其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元代社会的纷繁风貌。作为元代文学家,徐再思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作品融情理于一体,寓情于景,给人以深刻的感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