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曲·闺怨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现在后悔嫁给了商人,我的命运注定遇到了一个薄情寡义的夫君。离别的时候他说要去往东吴,没想到三年多后,却收到了来自广州的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阳春曲:曲牌名。
2. 闺怨:表达妇女在闺阁中的愁绪怨恨之情。
3. 妾身: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4. 悔作商人妇:后悔嫁给一个在外经商的丈夫。
5. 妾命:女子对自己的命运的自称。
6. 当逢:应该遇到。
7. 薄幸夫:对丈夫的不满意称呼,这里指对自己丈夫的不满。
8. 东吴:古地区名,泛指江南一带。
9. 三载余:三年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阳春曲·闺怨》是元代词人徐再思创作的一首闺怨词。在这首词中,作者以一位商妇的口吻,诉说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埋怨。
上阙“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表达了商妇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她后悔嫁给了商人,因为这意味着她要承受离别之苦;而她命中注定会遇到一个薄情的丈夫,让她在寂寞的岁月里独自等待。
下阙“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描述了商妇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当时,丈夫告诉她要去东吴做生意,可没想到三年后,她却收到了丈夫从广州寄来的书信。这让商妇倍感失望和伤心,也反映出她与丈夫之间的隔阂与疏离。
整首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代商妇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以及人们对幸福婚姻的渴望与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阳春曲·闺怨》是元代词人徐再思创作的词牌为阳春曲的词作。此诗大约创作于元末明初之际。
在这个时期,由于元代科举制度的废止,文人失去了晋身之阶,普遍受到歧视,文人地位低落,许多文人都转向了戏曲、散曲等通俗文艺形式,以抒发胸臆。徐再思亦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印记,笔调细腻,风格独特,显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一时期的元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众生活困苦,女性地位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阳春曲·闺怨》,通过描绘女子孤独的生活,表达了对战乱时代的忧虑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