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舟二首 其二
天壤岂无苏季子,恨我不识韩荆州。
遥山苍苍暮云碧,何许一笛芦花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然界的广阔天地中总会有像苏季子那样的人才,只恨我没有机会结识如韩荆州这样的伯乐。
远方的青山在苍茫的暮色下显得如此碧绿,那是谁在芦苇荡吹奏着秋天的笛声呢?
去完善
释义
天壤:天地之间,比喻广阔的天地、世界。
苏季子:指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苏季,因善于辞令而著名。这里用来表达诗人自己未能遇见能够赏识自己的人。
恨:遗憾,觉得不称心、不如意。
韩荆州:指韩朝宗,唐朝官员,曾任荆州刺史,以善于识别人才著称。这里用韩荆州来代指能欣赏和举荐有才之士的人。
遥山:远处的山峰。
苍苍: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暮云碧:傍晚时分天空中白云呈现出青绿色。
何许:何处,哪里。
一笛:一支竹笛。
芦花:芦苇开的花,花白色,状如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归舟二首”,其中第二首诗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渴望得到赏识的情感。诗人以苏季子和韩荆州为例,表明自己虽有才华却未得到赏识的遗憾。
诗的开头两句,“天壤岂无苏季子,恨我不识韩荆州”,诗人引用苏季子和韩荆州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处境。苏季子即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苏秦,他主张合纵抗秦,曾身佩六国相印;而韩荆州则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被誉为选拔人才的伯乐。诗人以这两位历史人物自比,感叹自己虽然有才华,却未能遇到像韩荆州那样赏识自己的人。
接着两句,“遥山苍苍暮云碧,何许一笛芦花秋”,诗人以苍茫的山脉、暮色中的白云和芦花纷飞的秋天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对知音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舟二首》是宋代诗人甘泳的组诗作品,共两首,此为第二首。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代无法确知。此时国家正值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以归舟为题,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人甘泳身处南宋这个时局动荡、国家危亡的时代,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他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