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刘子东夜饮
夹江居民万家邑,朱楼碧瓦炊烟湿。
笋舆登顿渡飞桥,半曲春梁龙起蛰。
门前柳叶翻霜风,小驿旧是神仙宫。
平时对面不得语,一灯从容今夕同。
呼童急持酒为帚,扫尽闲愁那更有。
人生聚散无定期,但知胶漆情如旧。
君方游戏亲戎行,我亦酸寒尉溧阳。
弃家从官岂得已,相与望云思故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夹江地区的万家邑居民聚集区,红墙绿瓦间炊烟袅袅升起沾染湿润。
我们乘着竹轿,翻山越岭通过飞桥,宛如半曲春梁的巨龙在惊蛰时苏醒。
门前的柳叶在寒风中翻飞,过去的小驿站曾如神仙宫殿般存在。
平日里即使面对面也不能言语,今晚却在一盏灯光下从容相聚。
呼唤童子急忙拿酒来清扫忧愁,扫掉那些无聊的烦恼吧。
人生的相聚分离没有固定的时刻,只知道彼此的感情如同胶漆般紧密。
你现在正亲自率领军队征战,而我则被任命为溧阳的县尉负责治安。
离开家乡去当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我们共同望着云彩思念遥远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1. 夹江:双江之间的地域。
2. 居民万家邑:邑,城市;万家邑即人口众多的城市。
3. 朱楼碧瓦:朱楼,红漆的楼房;碧瓦,绿色的琉璃瓦。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
4. 笋舆登顿:笋舆,竹制的轻便轿子;登顿,上下山。
5. 飞桥:高大的桥梁。
6. 春梁:春天的桥梁,这里可能指的是桥梁上春天的景象。
7. 龙起蛰:形容桥梁蜿蜒起伏的样子。
8. 柳叶翻霜风:形容柳树叶在寒冷的风中翻飞。
9. 小驿旧是神仙宫:小驿,驿站;神仙宫,神仙居住的地方。
10. 平时对面不得语:即使面对面也无法交流。
11. 一灯从容今夕同:指共享烛光,共度夜晚。
12. 呼童急持酒为帚:呼唤童子赶紧拿着酒来。
13. 扫尽闲愁那更有:将所有的闲愁一扫而空。
14. 人生聚散无定期:人生的相聚离别是没有定数的。
15. 胶漆情如旧:形容友情像胶漆一样坚固不变。
16. 亲戎行:亲自参与军事行动。
17. 酸寒尉溧阳:酸寒,贫贱的士人;尉,县尉;溧阳,地名。这里指在溧阳县担任县尉。
18. 弃家从官:离开家庭去做官。
19. 望云思故乡:望着白云思念故乡。
去完善
赏析
《会刘子东夜饮》是一首描绘友情和乡情的诗。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开篇两句“夹江居民万家邑,朱楼碧瓦炊烟湿”,描述了诗人所见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乡村的繁荣和生活气息。接下来两句“笋舆登顿渡飞桥,半曲春梁龙起蛰”,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紧接着,“门前柳叶翻霜风,小驿旧是神仙宫”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平时对面不得语,一灯从容今夕同”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难得的相聚时刻,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接下来的诗句“呼童急持酒为帚,扫尽闲愁那更有。人生聚散无定期,但知胶漆情如旧”,表现了诗人与朋友借酒消愁,抒发聚散无常的感叹,同时也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结尾两句“君方游戏亲戎行,我亦酸寒尉溧阳。弃家从官岂得已,相与望云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共同远离家乡,各自奔波于工作的无奈,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叙写友情以及表达乡愁,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刘子东夜饮》是南宋诗人谢谔的一首描绘友情、美景和感慨人生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140年至1160年间。这一时期,谢谔年岁已高,已过古稀之年,他的一生历经了朝廷的更迭、战乱的洗礼和社会的风云变幻。
在南宋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交织,文人墨客们往往寄情山水,流连于酒肆之间,用诗词歌赋来宣泄胸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作为其中的一员,谢谔也不例外。他与刘子东之间的深厚友谊,正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间的惺惺相惜,互诉衷肠的象征。
诗人通过描述夜间与好友相聚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在悠扬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谢谔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虽然他们身处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中,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珍惜眼前的时光。这便是这首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启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