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书台

标题包含
读书台
莓苔点点路层层,此地分明胜概增。 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 青松鹤梦生秋吹,宝塔星华见夜灯。 消尽尘襟三万斛,石床闲倚古萝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地上铺满斑驳的苔藓,一条条小路曲折蜿蜒;这里的景致确实令人心旷神怡,风光独好。天上的亭台楼阁与山上的寺庙交相辉映,云雾环绕中的钟声和月光下的僧人相映成趣。松树挺拔苍翠,像梦境中的仙鹤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宝塔熠熠生辉,似星空下的一盏明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洗涤和升华。闲暇之余,我倚靠在古老的藤蔓覆盖的石床上,享受着这宁静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莓苔:一种生长在湿润地方的古老地衣类植物,此处借指岁月的痕迹。 2. 胜概:优美壮观的景色。 3. 天上楼台:天上的楼台一般指的是天宫或者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将读书台比作天堂。 4. 山寺:山上建立的寺庙。 5. 云边钟鼓:云边传来的钟鼓声,这里用来描绘钟声悠扬,仿佛从云间传来。 6. 月边僧:在月光下的僧侣。 7. 青松鹤梦:青松是长寿的象征,鹤梦是指人的健康长寿愿望。 8. 塔:佛教建筑,象征佛的威严与智慧。 9. 星华:星光,比喻光明。 10. 尘襟:世俗的欲望。 11. 三万斛:形容很多,斛是一种古代的量器。 12. 石床:石头制成的床。 13. 古萝藤:古老的藤蔓。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莓苔点点路层层,此地分明胜概增”,借用了自然景象和地点,描绘了读书台的周围环境:苔藓密布的小路和曲折的登山台阶,以此渲染出读书台的清幽脱俗氛围。诗人认为这个地方是如此的优美,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风光。 颔联“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更进一步地展开了对读书台的描述。诗人在此展现出他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形象的画面展示了他想象中的“天上的楼台”和“山上的寺庙”。这两句既是诗人对读书台的赞美,也隐含了诗人对读书台所蕴含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颈联“青松鹤梦生秋吹,宝塔星华见夜灯”,主要描绘了读书台的自然景色。诗人以松树、仙鹤、宝塔和星华为意象,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又美好的夜晚画面。在这幅画面中,青松代表坚韧,鹤梦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而宝塔和星华则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表达出诗人对读书台的眷恋之情。 尾联“消尽尘襟三万斛,石床闲倚古萝藤”,则表达了诗人对读书台的理想化生活向往。在这里,诗人希望能够摆脱世俗的烦恼,过上清静自由的生活。通过“石床”和“古萝藤”这两个具有历史感和岁月感的物象,诗人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读书台的钟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书台》是南宋诗人谢谔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这个特殊时期,谢谔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的人生际遇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在归隐田园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融入诗歌创作中,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读书台》这首诗中,谢谔通过对“读书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学识的自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坚信只有通过知识和教育,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