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延福寺

标题包含
延福寺
阅世岩松古,随人径藓斑。 楼台云冉冉,沙石水潺潺。 兴出崎岖外,身行杳霭间。 通天知有路,一笑槛前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长期岁月洗礼的青松显得古老苍劲,沿着小路行走,路边的苔藓斑斑驳驳。云雾缭绕中的楼宇若隐若现,沙石旁边的溪水潺潺流淌。在这崎岖山路之外,我的兴致油然而生,置身在迷茫的云雾之间。我知道要到达天堂是有道路的,于是对着眼前的山峰微微一笑。
去完善
释义
1. "阅世":经历世事,此指松树的年龄非常古老。 2. "随人":根据人的意愿或行动来决定。此处意指随着人们踏过的足迹,青苔逐渐形成斑点。 3. "冉冉":缓缓流动的样子,形容云朵缓慢飘动的景象。 4. "潺潺":水流声,形容沙石上流水的声音。 5. "崎岖":形容地面高低不平,此指山路艰难。 6. "杳霭":云雾缭绕的意境,此处表示山间的雾气朦胧。 7. "通天":与天相通,此指登山之路通往山顶。 8. "槛前山":门槛前的山,暗示诗人正站在寺庙的门庭前,看到对面的山景。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阅世岩松古,随人径藓斑”开篇,寓意世事沧桑,人生百态,松古、藓斑皆为岁月的痕迹。接着的“楼台云冉冉,沙石水潺潺”则展现了一幅美丽山水画:云端之上的楼宇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响着潺潺的水声,悠然自得。而在“兴出崎岖外,身行杳霭间”中,诗人以个人的身心投入大自然之中,穿越了山间的曲折小路,感受到云雾中的宁静。最后“通天知有路,一笑槛前山”则揭示了诗人的达观态度,知天行道,淡定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淡泊心境溢于言表。整首诗描绘出诗人游览山寺所见之景,寄寓了其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延福寺》是南宋诗人谢谔的一首描写寺庙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江南地区经济相对繁荣,佛教文化也得到发展,许多寺庙香火鼎盛。 谢谔生活在南宋中期,他的父亲谢升之曾任朝散大夫,去世后,他继承父业,历任国子正、太常博士等官职。然而,由于他的正直性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他在官场中并不得意。他曾上疏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遭到排挤,最终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江南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同时也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创作《延福寺》时,谢谔可能正在游览位于浙江的延福寺。他通过描绘寺庙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既体现了南宋时期的宗教文化氛围,也反映了谢谔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