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常寺
佛庐尘不到,客枕梦频惊。
淅淅山风响,纤纤隙月明。
烟云春渐暖,钟磬晓逾清。
踪迹奔驰里,飘浮媿此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附近无尘埃,客人枕头常惊醒。
山中微风阵阵响,缝隙月光轻柔明。
春日烟雾渐温暖,钟声破晓分外清。
奔波江湖疲惫身,愧对浮生似飘萍。
去完善
释义
1. 清常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境内的一座寺庙。
2. 尘不到:意为环境清静,不受世俗纷扰。
3. 客枕:指做客时的枕头,这里比喻离开家乡,在外地暂居。
4. 梦频惊:频繁被梦境惊醒,表达内心不安的情绪。
5. 淅淅:形容风声或雨声细小而连续不断。
6. 山风:山间吹拂的风,带有凉意。
7. 纤纤:细微,微弱。
8. 隙月:透过缝隙的月光,表示月光柔和而明亮。
9. 烟云:指烟雾缭绕的景象,多用于形容山林景致。
10. 春渐暖:春天的气息逐渐温暖起来。
11. 钟磬:佛教寺庙中的钟声与磬声,用来警示僧众时间。
12. 晓逾清:清晨的钟声与磬声格外清脆悠扬。
13.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这里表示四处奔波的生活。
14. 奔驰里:形容四处奔波劳碌的状态。
15. 飘浮:漂泊不定,不稳定的状况。
16. 媿:惭愧,感到有愧于自己的内心。
去完善
赏析
《清常寺》是南宋诗人谢谔的一首描绘清幽古寺的诗作。诗中通过“佛庐尘不到”、“客枕梦频惊”等词句,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远离喧嚣的意境。接下来以“淅淅山风响”、“纤纤隙月明”进一步描绘山中夜晚的寂静和明亮的月光。诗人再以“烟云春渐暖”、“钟磬晓逾清”来描写春天清晨的古寺美景,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最后两句“踪迹奔驰里,飘浮媿此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奔波生涯的感慨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笔触清新,语言优美,展示了谢谔在诗词方面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常寺》是南宋诗人谢谔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清常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清常寺》大约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虽然南方地区相对安定,但国家的动荡和战乱始终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谢谔是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他的生活并不平静。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叛情绪,也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
最后,关于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南宋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侵,大批北方士人南渡,江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人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出现,使得南宋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非常兴盛,寺庙成为人们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谢谔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清常寺》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谢谔在面临人生困境和挑战的同时,通过游览寺庙,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宁静。这种情感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