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无梦归天台
琼台东畔倚岧峣,缥缈烟霞切绛霄。
门外杉松尽颠怪,云中鸡犬自逍遥。
水流玉洞桃花出,风过星坛桂子飘。
蕙帐已空三径在,可怜猿鹤共无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琼台的东边依靠着高耸的山峰,烟雾弥漫如同红霞与天空相接。门外的松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云中的鸡犬悠然自得。水从玉石般的光滑洞穴流出,桃花随水漂出;风吹过神秘的星坛,桂花在空中飘荡。香气四溢的草屋已经空空如也,只剩下小路旁的杂草。可悲的是,山中隐居者已无踪迹可寻,只剩下那群无忧无虑的猴子与仙鹤。
去完善
释义
1. 琼台:指天台山华顶峰下的琼台仙谷,是历代道士修真养性之地。
2. 岧峣:山势高耸的样子。
3. 缥缈烟霞:形容云雾弥漫的景象。
4. 切绛霄:绛霄,红色云彩,这里比喻天门。切,接近。
5. 颠怪:指松树树梢的奇特形状。
6. 云中鸡犬:形容山中道观宁静的生活景象。
7. 逍遥: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8. 玉洞:指天台的石梁飞瀑,因瀑布下泻时如玉屑撒落而得名。
9. 星坛:即天坛,古代祭天之处。
10. 桂子:桂花。
11. 蕙帐:用蕙草编成的床帐,这里借指张无梦的住所。
12. 三径:三条小路,这里代指隐居之地。
13. 猿鹤:猿猴和白鹤,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14. 无憀:无依无靠,孤独。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章得象以雄伟的天台山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的首联描述了琼台的壮丽景色,突出了其高耸入云的气势;颔联则描绘了门外的杉松以及云中的鸡犬,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悠然自得的世界;颈联通过流水、玉洞、桃花和风、星坛、桂子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天台山的美丽与神奇;尾联则以猿鹤的孤独形象收尾,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离去的惋惜之情。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章得象创作的古诗《送张无梦归天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章得象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他曾在朝廷担任要职,后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贬谪。
在这一特殊时期,章得象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波折。他在朝廷时曾受到皇帝的器重,但由于与权臣之间的不和,最终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这样的遭遇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
在宋朝时期,天台山的宗教地位非常重要,许多文人都曾在此修道、隐居。章得象的朋友张无梦也是一位热爱修行的文人,他在天台山上过着清修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章得象在得知张无梦即将离开天台山时所作,表达了对他离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出世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