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京寺栖禅久,霞城去路长。
江波收积潦,风信促归航。
坐榻新蒲稳,斋盂早稻香。
遥知掩扉处,森斗万峰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在京城的寺庙里住着进行禅修,霞城的路途显得特别漫长。江河的水波带走了积水,带着风声的信鸽催促着归航。坐在蒲团上新的一次冥想开始,斋饭的香味随着早起的稻谷飘散开来。我远远地知道那掩盖门户的地方,周围围绕着无数的险峻山峰。
去完善
释义
1. 京寺:京城中的寺庙。这里指北京的寺庙。
2. 栖禅:僧人的修行生活。
3. 霞城:天台山的一处风景,因为云雾缭绕如同彩霞,所以被称为“霞城”。
4. 积潦:指积水。
5. 风信:风的消息,也就是气候的变化。
6. 坐榻:僧人坐的地方。
7. 新蒲:新的蒲团。
8. 斋盂:用来盛放斋饭的器皿。
9. 早稻:早熟的水稻。
10. 掩扉:关门。
11. 森斗: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诗为题,但并非简单的离愁别绪,而是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世事的浮沉之后,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中通过描绘江波、风信、新蒲、早稻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通过对“京寺栖禅”和“霞城去路长”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禅宗的敬仰以及对生活的超脱态度。最后,通过想象梵才大师回到天台后的生活场景,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理想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章得象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初期,战乱刚刚平息,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
在这个特殊时期,章得象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投身军旅,为国家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他意识到心灵的安宁同样重要,于是选择了出家为僧。在此期间,他与梵才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章得象出家的岁月里,他深入了解了佛教教义,并通过与梵才大师的交流,更加坚定了修行之心。这首《送梵才大师归天台》正是他在送别梵才大师时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修行的坚定信念。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心灵的慰藉。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而梵才大师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他的离去无疑给章得象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通过这首诗,章得象表达了对梵才大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世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