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桐柏崇道观

标题包含
桐柏崇道观
万仞攀萝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峰心。 参差珠树和云出,咫尺丹霄有路寻。 洞口碧畦长种玉,坛边古篆欲生金。 桑田未变桃先熟,唯见蓬莱水浅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攀爬上万石阶达到翠绿的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是平坦开阔的九峰中心。 参差交错的珍珠般的树木与云朵相映成趣,在咫尺之间仿佛可以找到通往丹霄的路。 洞口那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像是在种植宝玉,祭坛边的古代石刻好像要散发出金光。 田地还未改变,桃花却已早早成熟,只能看见蓬莱仙岛在水面下或隐或现。
去完善
释义
《桐柏崇道观》是一首描绘道教胜地的诗。章得象是南宋著名文人,此诗以秀美的景色和悠远的意境展现出了作者对道教的崇敬之情。以下是该诗中涉及的一些难解字、词和诗句的解释: 1. 万仞:形容山的高度。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约等于8尺,一般用于衡量山高。 2. 翠岑:绿色的山峰。翠,绿色;岑,小山。 3. 豁然:突然开阔明朗的样子。 4. 九峰:泛指众多山峰。九,表示多数。 5. 珠树:传说中的仙树,其果实如珍珠般晶莹。 6. 丹霄:道家所说的仙境。丹,红色;霄,天空。 7. 洞口:指道观或寺庙的山门。 8. 碧畦:绿色的田埂。碧,绿色;畦,田间的垄。 9. 种玉:这里比喻在洞府种植仙草。玉,美石,常用来比喻仙草。 10. 古篆:古代的篆书。篆,篆书。 11. 生金:炼丹时金属熔化。这里可能指道士在洞中炼丹的景象。 12. 桑田未变桃先熟:源自沧海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桑田,农田;桃,桃树;熟,结果实。 13. 唯见蓬莱水浅深: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境;浅深,指水的深浅变化。这句诗意为仅能见到蓬莱仙境海水深浅不一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桐柏崇道观的所见所思,以层叠的意象表现其道教仙境的特点。首联写爬山过程中,虽然山路险峻但登上山顶豁然开朗的场景。颔联从山巅俯瞰,满眼是参差的树木、云端的道路,仿佛触手可及天上宫阙。颈联描述道观的环境特点:洞门口碧绿的农田中种植的庄稼,就像神草生长;旁边的古老石碑好像就要生出金子一样神奇。尾联通过“桑田未变”与“桃先熟”的现象表达对修道炼丹的向往以及对蓬莱仙境的神秘想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柏崇道观》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时期,具体年份虽未明确,但从诗人的职位和身份来看,应该是在其任职期间所作。诗人章得象(978-1048)字明望,浙江绍兴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仆射等职,颇有政绩。 在这段时间内,章得象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年轻时勤奋好学,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官至宰辅,位极人臣。然而,他也曾因为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章得象所处的时代,即北宋中期,道教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痴迷道教,一度提倡“崇道抑佛”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兴建道观,推动了道教的发展。章得象作为朝廷重臣,对这一政策表示支持,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道教圣地进行了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