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涟亭
祇见万山连瘴海,不知何处是长安。
百蛮梯尽来重译,千古轮摧恨七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只见连绵不断的群山和云雾缭绕的海面相连,无法知道哪里才是长安。跋山涉水的蛮夷们爬过百蛮梯,通过重重翻译传达他们的声音;而千年的历史车轮不断碾压着古老的险道七盘,留下无尽遗憾。
去完善
释义
祇:古代对地神的称呼,这里指代地方。
瘴海:瘴气弥漫的海域。
长安:唐朝时的都城,后世用来泛指国都或京城。
百蛮: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统称。
梯尽:形容攀登之辛苦。
重译:语言不通需要多次翻译的情况。
轮摧:车轮破损,比喻艰难困苦。
七盘:形容道路曲折险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域的无奈与惆怅。诗中“万山连瘴海”、“不知何处是长安”表达了诗人眼前的迷茫和内心对远方的思念。在诗人眼中,重重险阻犹如蛮夷之地的艰难险阻。同时,这里也出现了诗人用典故描绘心中情感的写法,以“百蛮梯尽来重译”暗示出长途跋涉之苦以及交流的困难,而“千古轮摧恨七盘”则借用了汉武帝遣使通南越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虽有凌云壮志但无法实现的哀伤。全诗韵味悠长,情感深沉,使得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媚涟亭》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章得象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章得象在其仕途中担任过多项职务,曾先后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职,最后在权臣贾似道的排挤下辞官归隐。
在《媚涟亭》创作时,正是北宋时期国家繁荣、文人墨客向往江南水乡生活的时代。江南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较少,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与此同时,宋代科举制度发达,文人士大夫地位较高,他们崇尚儒家的道德伦理,追求诗酒风流的生活,这些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章得象作为北宋名臣,虽然政坛上屡遭风波,但始终坚持忠君报国之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以豪放派为主,反映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在《媚涟亭》一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官场风云的感慨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