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虎丘寺

标题包含
虎丘寺
西出吴门步屧轻,浮屠唤客入山行。 石从试剑何年裂,池自通泉尽日平。 烟径远传僧磬响,云龛深锁佛灯明。 移舟更宿枫桥寺,要听疎钟半夜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离开苏州城,脚踏轻盈的步伐,古老的塔楼邀请我们进入山间行走。一块石头诉说着曾几何时的剑气冲天,水池的水源畅通着每日的平静和谐。沿着烟雾缭绕的小径,远远地传来僧人的钟声,云端的高处,佛灯在深处照耀。在枫桥寺畔转乘小船过夜,聆听那深夜稀疏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门:指苏州的西门。苏州是春秋时期吴国国都,故称。 2. 步屧(xiè)轻:形容步伐轻松。屧,古代妇女穿的高底鞋。这里借指行走。 3. 浮屠:指虎丘塔,也作“塔”。 4. 试剑石:相传为吴王阖闾与荆轲比剑处。 5. 云龛(kān):石窟。这里指寺庙。 6. 枫桥寺:即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改称寒山寺。 7. 疎钟:稀疏的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虎丘寺》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寺庙风光的古诗,诗人高翥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在诗人眼中,虎丘寺就如同一位从容的老人,以其独具魅力的风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开篇两句“西出吴门步屧轻,浮屠唤客入山行”,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山水长卷,表现了诗人在苏州城外与友人同游虎丘寺的场景。诗人以轻快的步伐踏入山中,仿佛被这迷人的景色所吸引。接下来四句则具体描绘了虎丘寺周围的环境:石缝中的裂痕揭示了时间的痕迹;泉水静静地流淌,似乎诉说著无尽的生命故事;山间的小径飘渺如烟,回荡著僧侣们诵经的声音;云间的佛像被佛灯照亮,显得神秘而庄严。这种细腻而又富有哲理的描绘,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神秘与宁静。 最后两句“移舟更宿枫桥寺,要听疎钟半夜鸣”,诗人则表达了希望在此地停留,聆听深夜钟声的向往。这两句不仅进一步渲染了诗意,而且使人联想起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虎丘寺》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的动荡时代。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随后,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然而,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对外无力抵抗金国的侵略。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对现实失望,纷纷转向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 高翥,字九万,号菊磵,浙江余姚人,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青少年时期曾努力求学,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功名,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在南宋朝廷的腐败和金国侵略的双重打击下,高翥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彷徨。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到虎丘寺寻求心灵的安宁。 虎丘寺位于苏州市西北郊,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刹。在这里,高翥感受到了佛门的宁静与祥和,心中的苦闷得以暂时宣泄。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虎丘寺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