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戏笔
范蠡功成便五湖,鸱夷未了复陶朱。
争如终老严陵钓,千古清名一事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范蠡成功后就隐居五湖,鸱夷子皮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又变成了陶朱公。
还是选择在严陵钓鱼中度过余生更好,千百年来的好名声一事无亏。
去完善
释义
1. 范蠡: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楚越战争期间投奔越国,越王勾践的大臣。助越灭吴之后隐居于齐,自称鸱夷子皮。后来三度经商致富,三度散尽家财。他的故事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
2. 五湖:古代江南五大湖泊的总称,包括菱湖、莫湖、贡湖、游湖、胥湖。这里指的是范蠡隐退之地。
3. 鸱夷:指范蠡自号鸱夷子皮。
4. 陶朱:指范蠡经商致富之地陶朱公山。
5. 争如:相当于“怎如”,不如的意思。
6. 严陵:即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曾隐居垂钓于富春江畔,与刘秀同学交好。刘秀即位后邀请他做官,但他婉拒了,选择继续隐逸。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钓鱼处称作严陵濑。
7. 一事无:毫无作为,默默无闻。这里是指严光的清名流传千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人物范蠡、鸱夷和严陵垂钓者的故事为主题,表达作者自己超脱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首先诗人将范蠡刻画成一个成功之后急流勇退的形象。"范蠡功成便五湖"中"五湖"是范蠡成功的标志,但紧接着“鸱夷未了复陶朱”提及范蠡因贪念重新入世成为陶朱公,这表示即使是功成名就之人也难免俗。
然后诗人转向描绘严陵,即汉朝著名的隐士严光。他"终老严陵钓"的意志坚决,以此对比范蠡的动摇与困惑,凸显出严光的清高节操。"千古清名一事无"更是突出了严光虽一生平凡却留下了千古的美名。
整首诗通过范蠡和严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利益的否定和对清高的赞美。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自身的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睡起戏笔》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郑清之的一首咏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郑清之时年56岁。
在这一时期,郑清之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在仕途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任尚书左司郎、秘书少监等职,但因权臣史弥远专政,郑清之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感到壮志难酬。然而,他的文学才华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宋宁宗嘉泰年间,南宋朝廷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北方的金朝对南宋虎视眈眈,国内又因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郑清之对此深感忧虑,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同情。
《睡起戏笔》这首咏怀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睡起”为题,表达了对自己虚度时光的感慨;又以“戏笔”为诗名,暗示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仍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中通过对镜自照、倚窗望月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