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侄隆吉作遂安教谕

标题包含
送侄隆吉作遂安教谕
旧时州置文学掾,南宫集英大学选。 英雄壮志必此争。饭囊郡庠奴隶县。 今时学籍难登天,青山□□老天厌。 蚁旋驴磨犹自痴,不释不玄良觉窘。 南州谕缺数百员,得即忻忻不得愠。 他年正录繇此迁,视博士员居四紧。 博士以上梯级危,仕至泮宫鑽天令。 小阮胆大志复狂,拔起泥中尤自奋。 不顾在列嘲好为,滥取皋此得家便。 天上知心爱屋乌,尚觉知心相勉劝。 弘文弟子需补员,径合翰林集贤院。 我欲劝子入翰林,却恐远嫁难为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久以前,各个州都会设置一名文学掾,负责在南宫集英大学选拔人才。那时,心怀壮志的英雄们都为此而努力竞争。在偏远的县学里,学子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如今,想要获得优秀的学籍犹如登天般困难,世人对此倍感不满。尽管这些学子如同蚂蚁旋转、驴磨盘般努力地自我提升,却依然难以摆脱困境。他们不断地奋斗,试图挣脱这令人窒息的束缚,却始终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在南州,有许多职位空缺等待填补,得到的人会满心欢喜,没有得到的人也不会感到沮丧。将来有一天,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到更高层次的位置。成为博士以后,他们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攀登仕途的天梯,最终达到泮宫这个梦想之地。 有些人年轻气盛,志向远大,他们如同从泥土中拔起的树苗,努力奋发向前。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乎他人的嘲笑与冷眼,坚信自己最终会取得成功。 上苍有心眷顾这些努力拼搏的学子,让他们在弘文学校里得以弥补空缺,并最终进入翰林和集贤院。我想要劝说你去翰林院发展,却又担心你会因为远离家乡而感到不适。
去完善
释义
1. 文学掾:古代官名,这里指文学教官。 2. 南宫集英大学选:这里是指南宫集英殿选拔人才。 3. 饭囊郡庠奴隶县:形容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学生如同饭囊,教师地位低微。 4. 青山□□老天厌:这句诗未完整,意思是青山绿水之间,教育现状令人厌恶。 5. 蚁旋驴磨:比喻读书人努力攻读经典著作,就如同蚂蚁搬运东西、驴拉磨一样不知疲倦。 6. 梯级危:形容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如同攀登险峻的天梯。 7. 小阮:指侄子。 8. 好为:喜欢做某事。 9. 滥取皋此得家便:表示侄子的做法并未给自己家族带来实际的好处。 10. 天上知心爱屋乌:引用成语“爱屋及乌”,表示对侄子的关心和期望。 11. 弘文弟子需补员:暗示侄子有机会进入更高学府深造。 12. 翰林集贤院:明朝时期国家最高学府,这里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机构。
去完善
赏析
《送侄隆吉作遂安教谕》赏析: 方逢振的这首《送侄隆吉作遂安教谕》诗作描绘了侄子隆吉前往遂安县担任教谕的过程。诗人通过对比旧时的州置文学掾和现代的学籍制度,表达了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对侄子隆吉的期望。诗中的“饭囊郡庠奴隶县”和“蚁旋驴磨犹自痴,不释不玄良觉窘”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教育环境和学生学习的困境。 此外,诗人还表达了隆吉虽然面临艰难困苦,但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也对隆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希望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是对侄子隆吉担任教谕的祝福和鼓励,也是对当时教育环境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朝洪武年间,诗人方逢振写下了一首名为《送侄隆吉作遂安教谕》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我们从诗题中的“送侄隆吉作遂安教谕”可以得知,这首诗是方逢振写给他的侄子隆吉的。隆吉即将前往遂安县担任教谕一职,方逢振以此诗为他送行,表达了对侄子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其次,从作者的姓名和年代来看,方逢振生活在明朝洪武年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作为文人的方逢振,或许在时代的洪流中感受到了压力和责任,因此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于侄子学业和政治地位的关心。 最后,从诗的内容来看,方逢振在诗中表达了希望侄子能够在新的职位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同时,他也提醒侄子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清廉的品质。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于个人品行的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