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峡塾讲中庸第二章诗

标题包含
峡塾讲中庸第二章诗
滔滔逝者若斯夫,不有耆儒孰共扶。 昭揭五条皆远道,由来一本不殊途。 圣贤奥义难穷尽,老笔名言妙写模。 我欲研朱同点易,先生肯位此中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奔腾不息的时光如同流水般逝去,若无德高望重的学者谁来引领正道?传承五千年的智慧皆为长远之道,一切根源都是殊途同归。圣贤深奥的思想难以捉摸,古人的文字和言论才是精髓所在。我想钻研古籍,共同参悟《易经》的智慧,不知老师您是否愿意与我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去完善
释义
1. "滔滔逝者若斯夫":此句化用孔子《论语·子罕》篇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的意思,是指流逝的时间如同流水一般。"滔滔"意为水流不断的样子,"逝者"指过去的时间。 2. "不有耆儒孰共扶":意指没有德高望重的儒士来扶持的话,谁又能完成这个任务呢?"耆儒"是指年高德劭的学者,"孰共扶"表示谁来共同扶持、协助。 3. "昭揭五条皆远道":这句是讲述中庸的道理有五条,都是通往道德之道的深远路径。"昭揭"即明显的揭示,"五条"指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 4. "由来一本不殊途":意指自古以来,所有的学问之道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核心道理是一致的。"一本"代表根本或基础,"殊途"指不同的路径或方式。 5. "圣贤奥义难穷尽":这里指出圣贤的思想精髓深邃无穷,难以完全理解透彻。"奥义"指的是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意思。 6. "老笔名言妙写模":这句话赞扬先生的文笔优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十分精妙。"老笔"是对作者文笔的赞美,"名言"则是赞其名言隽永,"写模"则是形容阐释经典的过程如同绘画一般生动形象。 7. "我欲研朱同点易":这句表达作者想要效仿先生研习儒家经典的心情。"研朱"是指研究古籍,"点易"则是指注解《易经》。 8. "先生肯位此中无":这句是在向先生请教是否愿意一同探讨学习。"肯位"表示是否愿意,"此中无"即是询问先生是否能够加入。
去完善
赏析
《峡塾讲中庸第二章诗》是明朝诗人方逢振的一首表达他对儒家经典《中庸》的理解和感悟的诗。全诗以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描述儒家的五条原则和一本之道,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敬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渴望与儒家学者共同研究经典的愿望。 首联“滔滔逝者若斯夫,不有耆儒孰共扶”,诗人以江水滔滔不绝的形象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同时也指出,如果没有儒家学者的引导和支持,人们将无法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颔联“昭揭五条皆远道,由来一本不殊途”,诗人提出了儒家的五条原则: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都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同时,他也强调,虽然这些原则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源于一个根本的真理,即儒家的核心思想。 颈联“圣贤奥义难穷尽,老笔名言妙写模”,诗人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敬仰,认为他们的思想深邃而无穷无尽。同时,他也称赞了儒家学者们的才华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笔墨描绘出了这些深奥的道理。 尾联“我欲研朱同点易,先生肯位此中无”,诗人表示希望与儒家学者一起研究儒家经典,共同探索其中的奥秘。他向儒家学者们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共同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峡塾讲中庸第二章诗》是明代诗人方逢振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在山水峡谷之间,诗人对儒家经典《中庸》的领悟与感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文学与理学,文人墨客常常在闲暇之余研究儒家经典,探讨人生哲理。方逢振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亦在此时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他身处社会动荡时期,见证了民间疾苦与官场腐败,因此他渴望通过研习儒家思想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道德的指引。 在这样的背景下,方逢振创作了《峡塾讲中庸第二章诗》。这首诗描绘了他在山水峡谷之间授课的场景,通过对《中庸》第二章的理解,表达了他对于儒学精神的感悟。在诗句中,他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流露出对儒家思想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展现出了方逢振身处社会动荡时期的文人风采,以及他如何在困难时期仍坚守儒学信仰,传播文化知识的决心。这首诗歌成为了明朝文人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这一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