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人日雨夕大雷电激而成雹阳专而阴不胜寒
顷田十万银裹封,东皇未肯开冶鎔。
山眩水晃人灭踪,痴猿冻鹤惊折松。
邻鸡失旦僧懒钟,昏晓不辨天地聋。
盐虎坐险终陷凶,狞狮见日空眼红。
书生径卧身龙钟,讽谏不到齐王宫。
灞陵无驴句不工,万象丑怪难形容。
我闻古语盈尺丰,今深一丈愁杀农。
欲将此意问天公,天公高高高几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片刻间大地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犹如十万两银子包裹着的宝藏,可是春风还没有到来,一切都显得寂静而沉稳。山川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和活力,流水也变得缓慢,人们纷纷躲回家里,远离寒冷的天气。只有那些失去家园的动物们还在树林、山间四处寻找着温暖和食物。此刻的人们既没有早起的心情,也没有晚睡的欲望,甚至连寺院的钟声都显得慵懒无力。阳光无法穿透厚厚的乌云,大地仿佛变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尽管外面的世界如此混乱,却依然无法唤醒那些在温暖房间里享受安逸的人们的良知。我们无法用言语描述出这个世界的丑态,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所带来的苦难。我想请教一下上天的公道何在?为什么让这个世界陷入了如此的困境?
去完善
释义
1. 庚寅:古代的一种干支纪年法。庚表示天干第七位,寅表示地支第三位。
2.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旧时民间习俗认为这天天气可预示一年人的吉凶。
3. 顷田:大片的田地。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4. 东皇:指春神。
5. 冶鎔:熔化金属的过程。这里比喻春天的温暖力量。
6. 山眩:因电光闪现导致视觉模糊。眩,眼花。
7. 水晃:水面因雷电闪烁而显得晃动。
8. 灭踪:消失踪迹。这里形容人们在恶劣天气下难以看见彼此。
9. 痴猿:指被冻僵的猴子。
10. 冻鹤:因寒冷而无法飞翔的鹤鸟。
11. 折松:被雷电击断的松树。
12. 邻鸡:附近人家的鸡。
13. 失旦:失去早晨,即未能按时报晓。
14. 僧懒钟:寺庙里的钟声因僧人怕冷而不敲响。
15. 昏晓不辨:天空昏暗,无法分辨昼夜。
16. 天地聋:形容天地之间一片死寂。
17. 盐虎:即旱魃,传说中引起干旱的怪物。
18. 险:危险的地方。
19. 狞狮:凶猛的狮子。
20. 见日:看到阳光。
21. 龙钟:形容年老体衰的样子。
22. 讽谏:以婉言劝谏。
23. 齐王宫:齐国宫殿。这里代指统治者的居所。
24. 灞陵: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汉代陵墓群。这里借指诗人在郊外居住之处。
25. 无驴句: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之典,表达对生活困顿的无奈。
26. 万象:自然界各种现象。
27. 丑怪:丑陋怪异的事物。
28. 古语:古人流传下来的话语。
29. 盈尺丰:形容古语丰富多样。
30. 一丈:十尺为一丈,形容非常深。
31. 愁杀农:让农民感到极度忧愁。
32. 天公:对天的尊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庚寅人日雨夕大雷电激而成雹阳专而阴不胜寒》,是方逢振所作。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类生活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全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首联“顷田十万银裹封,东皇未肯开冶镕”,描述了大自然突发的灾害景象,白茫茫的大地如被银色的包裹覆盖,可见雪下得之大。“东皇未肯开冶镕”则暗示着春天还未到来,大地上仍是一片寒冷景象。
颔联“山眩水晃人灭踪,痴猿冻鹤惊折松”,通过“山眩水晃”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诡异现象,让人不禁感到恐慌。紧接着,“痴猿冻鹤惊折松”一句传达了动物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无助和惊恐。
颈联“邻鸡失旦僧懒钟,昏晓不辨天地聋”,描绘了阴雨天气导致的光线不足,以至于鸡鸣报晓的声音都无法传远,寺庙的钟声也显得有气无力。这种场景使得自然界失去了正常的秩序,昏暗混沌,天地仿佛都失去了听觉。
“盐虎坐险终陷凶,狞狮见日空眼红。”这一联中,“盐虎”指的是老虎,以“盐虎”来形容暴风雨中的老虎,凸显出它的危险和凶猛。而“狞狮”也是指狮子,尽管它在阳光下表现出威猛的形象,但在此刻也无法逃脱寒冷的侵袭。这里表现了自然灾害的强大力量,即便是强大的猛兽也难以抵挡。
“书生径卧身龙钟,讽谏不到齐王宫。”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灾害时的无奈与感慨。他作为书生,虽然有心为国家分忧,却深感自己的渺小无能。“齐王宫”在这里象征国家政权,意味着作者无法将自己的忧虑传达给当局者。
尾联“灞陵无驴句不工,万象丑怪难形容。我闻古语盈尺丰,今深一丈愁杀农。欲将此意问天公,天公高高高几重。”这里的“灞陵无驴句不工”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诗句,表明作者的诗词创作受到了前人的启发。而“万象丑怪难形容”则是作者对眼前灾害景象的感叹,认为这些现象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同时,“我闻古语盈尺丰,今深一丈愁杀农”,表示在灾害面前,农民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过去的美好时光已不再,眼前的现实令人悲痛不已。最后,“欲将此意问天公,天公高高高几重”,表达了作者希望向天公申诉的心情,但又意识到天公高不可攀,内心充满无奈与悲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庚寅人日雨夕大雷电激而成雹阳专而阴不胜寒》是明朝诗人方逢振所作。创作时间为明崇祯十四年(即庚寅年,公元1640年)。在这个时期,明朝已经走向衰落,内外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
诗的作者方逢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出身书香门第,本应走上仕途之路,但他志在求道,淡薄名利。在此时,他已经在禅学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家国之难,他的心境也备受波折。
在这首诗中,方逢振描绘了庚寅年人日的雨、雷电和冰雹等恶劣天气现象。“阳专而阴不胜寒”这句话反映出他内心的焦虑与担忧,一方面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带来阳光和希望,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力量有限,无法改变现实的困境。这种矛盾的心态,既表达了他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忧虑情绪。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