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谏坡居士
谏议村中一布衾,幽潜两事最堪称。
瘗骸鬼结来生草,削髪僧然后夜灯。
螭篆凄凉嗟老钝,薤章鸣咽动亲朋。
羡公有子能如此,多少英雄叫不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谏议大臣,他的事迹令人称道。他不仅为百姓解忧,还为鬼魂提供栖息之地。他的慈悲心肠感动了所有人。尽管他的书法并不完美,但他的故事却让人们感动得流泪。他有一个优秀的儿子,他的行为让许多英雄都自愧不如。
去完善
释义
1. 谏坡:指谏议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
2. 居士:指出家未久或在家修道的人,此处指的是诸葛亮。
3. 布衾:用布做成的被子。
4. 幽潜:指在隐居之地潜心研究学问。
5. 瘗骸:埋葬尸骨。
6. 鬼结来生草:意指墓地周围的杂草,形容诸葛亮墓葬的荒凉景象。
7. 削髪僧:指剃度出家的僧人。
8. 后夜灯:指深夜的灯光,寓意诸葛亮夜读的景象。
9. 螭篆:指雕刻着龙纹的碑文。
10. 薤章:指悼亡的文章。
11. 鸣咽:指声音低沉悲凉。
12. 叫不譍:指无法回应他人的呼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方逢振晚年隐居生活的赞美和敬仰。首联描绘了方逢振作为谏议的村中一员,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他幽潜的两件事最值得一提,这很可能指他的学识和他的德行。颔联中,“瘗骸鬼结来生草”指的是他将尸骨归葬,让鬼魂安息;“削髪僧然后夜灯”则是指他在夜晚点起灯光,刻苦读书,像是削发为僧。颈联中,“螭篆凄凉嗟老钝”是说他的书法虽然衰退但仍有一定水平,“薤章鸣咽动亲朋”则是指他留下的文字感人至深,使得亲朋好友为之动容。尾联中,诗人对能有方逢振这样的儿子表示羡慕,并感叹许多英雄却未能得到世人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谏坡居士》是南宋诗人方逢振所作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79年前后。
在创作这首诗时,方逢振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南宋末期,蒙古铁骑南侵,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方逢振对国家的危机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警醒世人,力挽狂澜。然而,他的呼吁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反而遭受排挤和迫害。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逢振的挚友谏坡居士离世,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悼念诗,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