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楼 客中端午
水碧纱幮,月圆纨扇,悄悄午窗曾共。祛愁楚艾,照眼安榴,节物把人传送。无奈长昼如年,莺趁吟情,蝶迷乡梦。怅归期多误,暮云凝望,乱愁如葑。谁念我、闷对骚经,慵寻遗谱,冷落赴湘琴弄。醒魂正渴,筒碧初干,买健听人呼粽。不似归来故园,同泛香蒲,频倾春瓮。尽痴儿騃女,齐唱湖楼兴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碧水绿树,月亮圆圆,轻纱下的窗户边我们曾经共享安静时光。夏风轻拂,熏衣草的香气和火红的石榴照亮了眼睛。季节更替,让人感慨时光流转。然而漫长的白昼如同度日如年,黄莺在歌唱,蝴蝶翩翩起舞,让人陷入乡愁之中。满怀惆怅地盼望着归期,却屡屡失望,心情如同被暮云凝住的乱云一样沉重。有谁了解我的忧愁?独自翻阅着《离骚》,寻找慰藉,但已无心弹琴。精神困乏之际,忽然发现茶叶已经泡好,入口醇厚而甘甜。这让我想起归乡的情景:大家一起划船游玩,频频举杯欢庆。那些可爱的女孩男孩们,都齐声高唱庆祝之歌。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水碧纱厨:形容窗外景色优美,如碧波荡漾的湖水。
2. 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
3. 祛愁楚艾:指祛除忧愁的香草。楚艾,指艾草。
4. 安榴:即石榴,这里指端午节时,人们会挂上红艳的石榴来增加节日气氛。
5. 传颂:谓宣扬传布。这里指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流传。
6. 无奈长昼如年:指在等待的日子里时间过得非常慢。
7. 莺趁吟情:指黄莺鸟的叫声激发了作者的诗意。
8. 蝶迷乡梦:指蝴蝶飞舞让人想起了故乡的梦。
9. 怅归期多误:因多次错过归期而深感惆怅。
10. 暮云凝望:站在窗口遥望暮色中的云朵。
11. 乱愁如葑:指心情烦乱如同葑田里的杂草。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蔓菁。
12. 闷对骚经:指心境郁闷之时翻阅《离骚》等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书籍。
13. 慵寻遗谱:懒散地寻找着古曲遗谱。
14. 冷落赴湘琴弄:指独自弹奏离别之曲,心情孤独。
15. 醒魂正渴:灵魂仿佛苏醒过来,倍感口渴。
16. 筒碧初干:刚晾干竹筒里绿色的茶叶。
17. 买健听人呼粽:指用雄黄酒驱邪,确保身体健康。
18. 不似归来故园:指作者回到故乡的心情愉悦,与前面的愁绪形成对比。
19. 香蒲:一种水生植物,可用于制作粽子。
20. 频倾春瓮:多次倾倒美酒。
21. 痴儿騃女:指天真无邪的儿童。
22. 齐唱湖楼兴动:指大家聚集在一起歌唱,表达节日的喜悦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本词借端午节景和风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以描绘夏日景色起笔,月光下碧绿的湖水与圆圆的石榴交相辉映,给人以清凉之感。接下来作者以端午节特有的事物——艾草、樱桃等点缀节日气氛,将佳节的氛围传递出来。
然后,作者转而表达内心惆怅之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家人共度佳节,倍感时间漫长。作者通过描述蝴蝶流连、莺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出深深的思乡之情。紧接着,作者以“暮云凝望”展现出其深深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
词的下片,作者通过阅读《离骚》和弹奏古曲来表达内心的忧郁和孤寂。接下来的描写令人倍感口渴和疲惫,更加凸显了作者的无助和失落。最后,作者又想到故乡的节日欢愉,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而现实却事与愿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秦楼 客中端午》是南宋诗人朱晞颜所作的诗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朱晞颜(1227-1308),字景渊,号荒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与陆游、杨万里等人友善,文学创作注重生活实感。他的诗词多数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和田园风光描绘。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晞颜身世浮沉,正值南宋末年政治昏暗,金兵南侵之际。诗人流寓江南一带,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诗人远离故乡,每逢端午节便会更加思念亲人,故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在这首词中,诗人以端午节为题,借助龙舟竞渡等传统节日元素,生动地表现出他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