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人家
户外江平不肯流,短篱疏竹翠光浮。
畦蔬遶舍畬田粟,一饱无求百不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户外江平不肯流,短篱疏竹翠光浮。畦蔬遶舍畬田粟,一饱无求百不忧。
现代白话文翻译:江边景色宁静宜人,翠绿的竹林和篱笆相映成趣。四周环绕着蔬菜园和农田,丰收在望,无需担忧温饱问题。
去完善
释义
1. "户外":指门外面或房屋周围的空地。
2. "江平":这里指的是长江的江水。
3. "不肯流":形容江水在此处水面平稳。
4. "短篱":矮矮的篱笆墙。
5. "疏竹":稀疏的竹子。
6. "翠光":青翠的光泽。
7. "遶舍":围绕房子。
8. "畬田":开垦过的新田地。
9. "粟":谷子,即小米。
10. "一饱":吃得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首先,诗人以江水为起点,通过“户外江平不肯流”这一句,表达了江水宁静、平静的意境,为整首诗奠定了静谧的氛围。然后,通过“短篱疏竹翠光浮”这一句,诗人描绘了田野中翠绿的竹林和篱笆,展现出乡村自然的美景。接下来,诗人在“畦蔬遶舍畬田粟”这一句中,描述了围绕房舍种植的蔬菜以及农田中的庄稼,表现出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最后,在“一饱无求百不忧”这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水的宁静、竹林的美丽、田野的丰收以及对生活的满足,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田园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邓深在南宋时期写下了《翠竹人家》这首古诗。他当时的身份是临安府幕僚,曾担任临安府教授、知县等职。在任职期间,邓深关注民生,提倡农耕,主张清廉政治,他的这些努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南宋社会矛盾激化,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深作为地方官员,深知民众疾苦,于是他以咏物言志的形式,写下了一系列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翠竹人家》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以翠竹为背景,通过描写竹子的挺拔、翠绿的形态,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任职期间关注民生的态度和主张清廉政治的思想。
去完善